西红柿脐腐病又称蒂腐病,属生理病害。初在幼果脐部出现水浸状斑,后逐渐扩大,至果实顶部凹陷、变褐,病斑直径1—2厘米,严重时可扩展到小半个果实,很快变为暗褐色或黑色,病部呈扁平状,果肉也变黑,表面皱折凹陷,有时发生龟裂,病果提前变红,但无商品价值,在潮湿情况下,病部常腐生腐生菌,产生白色、墨绿色或粉红色霉状物。
西红柿脐腐病是如何发生的?
西红柿脐腐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果实膨大期间,特别是开花后喷粉剂药面不当或氮肥过多,地温过高、土壤过干等原因引起该病的发生。未成熟的绿果易发病。一般雨后干旱或前期浇水较多,后期缺水,根系发育不良,突然遭受干热风的袭击,叶部蒸腾量超过根部吸水量;氮肥过多或酸性土壤都有利于脐腐病的发生。品种之间也存在差异,果脐脐端花器不易脱落和花痕大的品种,易遭受腐生菌腐生,使果实受害加重。果实中钙含量低于0.2%时易发病。
如何防治西红柿脐腐病?
西红柿脐腐病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避免氮肥过多。三是合理浇水,必须保证水分的均衡供应,尤其是结果期更要注意水分的均衡供应。四是在开花结果后,及时摘除枯死花蒂和病果,并适当整枝和疏叶,减少植株水分蒸腾。五是药剂防治。盛花期和结果期喷叶病青和茄果康各兑65㏄/桶,连喷2—3次,间隔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