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粥里的中医与国运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24
人红是非多。就连张文宏都明说,“请别叫我网红,叫我张医生。”
张医生的可爱与可贵之处就是总讲大实话,常常单刀直入硬核科普,比如他说疫情当前,要抵抗病毒就得增强免疫力,增强免疫力就得吃高蛋白食物,早餐就得给孩子多吃鸡蛋、牛奶等,“别喝粥”。“别”字虽绝对,但无非是强调,粥的营养价值不高,尤其蛋白含量不足。
只要不是杠精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过,恐怕张医生也没想到,原来很多人对粥是有感情的,喝的不是粥,是回忆,是家庭的温暖,是奶奶的嘱托、妈妈的爱,是中华民族舌尖上的味道。
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抵抗力,但早起喝粥应算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生存基因,埋在匮乏饥贫的深刻记忆里,埋在儒释道精神里,埋在中医学说里,成了习惯,有了情结。专研明史的学者王春瑜讲,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这话或是丁点不假。
这碗粥熬进了中医心血
现在已经很难说清,粥从什么时候与养生联系起来,可以肯定的是,它离不开道家。
中国古代既有道士,又有道医,还有道士兼为道医的传统。他们在给人看病拿药时,会开出食疗配方,粥也就成了一种康养保健食品。
正所谓:药补,不如食补。
这让我想到了药王孙思邈。他有个《千金药方》,据称是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他在书里引用扁鹊的话,大意讲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药能救急,但想要一辈子安稳就得食疗。
他甚至主张,医生看病要先食疗,看不好了再用药。另外还有信奉道学的医圣张仲景,他那本被誉为中医灵魂所在的《伤寒杂病论》中,有我国最早的食疗学专篇。
本文无意做中西医理论争辩与考究。只想说明的是,粥由此融入到了中医学说和诸多史书典籍中,它甚至顺遂了古代皇帝想长生不老的心思,自上而下,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也都渐渐信服了粥的疗养功效。
古人常说,五谷养人:五谷入胃在消化中产生谷气,谷气通才变成精气,晨起空腹喝粥,能润胃暖胃,疏通胃中谷气。
清朝文人还撰有两本粥谱,一是浙江嘉善人曹廷栋70多岁留下的养生随笔集《老老恒言》,给粥分了三六九等:上品第一莲肉粥,中品第一山药粥,下品第一酸枣仁粥。
另一个是湖北蕲春人黄云鹄收集,书中列粥品8类,共237种,内还有“粥之宜”、“粥之忌”等篇目。
还有一本暂不清楚明确成书时间,但颇见功力的著作:《百病饮食自疗》。该书在前言介绍,明代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载有许多药膳方,其中药粥42种……高濂的《遵生八笺》,专列《饮馔服食笺》,粥类35种。
这里边包括芡实粥、莲子粥,山药粥、枸杞粥、胡麻粥、梅粥、人口粥、神仙粥等。神仙粥以何首乌熬煮而成,据粥谱介绍,其有驻颜、益肾、宜子之功,“治疮尤效”。
对此,明史学者王春瑜在其文章中称,一碗治伤风或补肾的稀粥,却偏要扯到什么神仙头上。起名,向来是门学问。
一碗粥蒸煮一个时代
就算粥有千好万好,但在古代,是喝粥还是食干饭,基本就是贫富的差别和证明了。能顿顿吃干饭的,绝非平民百姓之家。
从字形上看,粥是“鬻”字简化,底下有“鬲”做煮粥器皿。容器,是上古时代开化与文明的标志。米字两边热气蒸腾,米在鬲中烂而融化,这是粥出味道的火候,由此也生出个词:糜沸。
“糜沸”这个词后来用做比喻世事混乱,看上去意思变化有点大,但其实和粥也没完全脱离。几千年史卷,大体说就是有稀粥喝则安,无稀粥喝则乱。旧时王谢堂前燕,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要是喝不上碗粥啊。
广大贫苦农民一年当中,多数时间也是吃糠腌菜,喝稀粥度日。要遇上苛政盘剥、土地兼并、天灾人祸什么的,百姓们甚至能把树皮、草根吃的一点不剩,他们即便要改变现存秩序,也只是想求得一个能喝上稀粥的时代。
史籍中流传千古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还是努力做到了吃干饭与喝稀粥的平衡。他们对饥荒都上到了神经末梢般重视,毕竟先辈们留下了经验:此时无论是你还是别人,只要开仓放粮、施粥以济,贫黎穷庶都会应声云集。
善笔墨的文人常常将这些入诗作词,他们既喜欢写粥,也喜欢喝粥。一来粥之清雅符合文人志趣,二来多半文人也是穷人。
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受过穷,挨过饿。即便当下物阜民丰,可在他们记忆里,始终有着匮乏饥贫的景象。他们经历过一碗粥能救活一条命的年代。他们常对儿孙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是可以理解的。
2020,全面脱贫与全面小康,想来不也是“粥”的事情嘛。
喝粥思源: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喝粥的起源都说在黄帝,但并非说黄帝是粥的发明者。这里有人们常引用的史书典籍的影响,比如《周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史记》讲,黄帝“艺五谷,抚万民”。
总之,在普及喝粥这件事儿上,黄帝要排一号位。他不仅解决了纷争,还天下太平,也被前文所说的后世道学家们尊为精神领袖。更重要的,他教会了老百姓播种与耕作。从氏族部落时的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有田有水的地方才有了生命与华夏文明。
国人煮粥,最初用的应该是谷中之粟,也就是小米,产自中原,它后来渐渐成了百姓口粮和钱财的象征。粟之后,才有粥饭,即具体的食品分类。到了南方,则用粳稻做白粥泡饭。《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的说法,这算让粥饭成了国民主食。
主食需要传承,传承需要习俗。
粥俗始自周代。“寒食节”在现代意义上的时间是清明前一天,它其实更代表了自然环境的风物变化。就像现在这三四月份,草木萌生、风干物燥,正是小心火烛的时候。爱民的周天子下令禁火,可禁火后吃什么呢?
于是就想到了粥。再往后就有了“寒食三日……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等文史记载。这一习俗传延到了清代。周还主张向老者奉以糜粥,可算作敬老节。
《礼记》中有这样讲,亲人去世了,家人三天不喝水不开火,邻居只好做些糜粥给他们吃。祭祀的重要性应该就不用多说了。
“糜”是粥煮烂后混沌圆融的一种状态。唐朝孔颖达在注释时硬是将糜与粥分开,说厚的叫糜,稀的叫粥,米要用饭匕(可理解为勺),粥拿碗即喝,因此也就有了“稀粥”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凡能成俗,难少大儒。作为正统儒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孔子倡导喝粥的话实在太多了。到弟子颜回箪食瓢饮的时候,粥已升华为安贫乐道的精神象征。后来佛教传入,腊八粥风靡盛行至今。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摩尼成道之日。
如此,粥里有了儒家礼义、佛家禅意,也有了道家药理、文人史笔,但没办法,它还是难补钙、难补脑、难补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