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联盟动态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深度观察

三产融合,竟能给农业农村带来这么大变化?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1

开篇语: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3月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开启新一年“三农”工作的新篇章。南京市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聚焦一系列硬任务:巩固“两个100%脱贫”的攻坚成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狠抓生猪生产恢复……

即日起,本报推出《聚焦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看2020年南京如何用“硬措施”决胜“硬任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发展,而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

近日,我市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到 2022 年南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争当乡村产业振兴排头兵。近年来,我市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兴起,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之路”。

新产业:农旅融合融出一片“春光”

阳光下,连片的油菜花摇曳生姿,百亩杜鹃花海涌起红色的波浪,春风不时飘来青草和花香的味道。“这才是春天的样子嘛!”在位于八卦洲的红杜鹃农业生态园内,陈女士带着家人享受周末。

陈女士正是搭乘着“金陵乡村踏春行”乡村游的车辆来的,作为我市“六请”系列活动中的重头戏之一,请“宁”郊游活动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红杜鹃生态园也重新迎来了游客。红杜鹃农业科技集团负责人王冬宝心里高兴,在农旅融合的道路上,人气就是财气。

“农业企业的第一产业肯定要兴旺,否则无从谈起。”王冬宝介绍,园区占地2000余亩,作为省级“菜篮子”基地,每年葡萄产量超过百万斤、蔬菜产量超过200万斤,还有1000亩水面养殖螃蟹。同时,作为中国休闲农业AAA级景区,创建葡萄文化产业园、玫瑰风情园、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多个景点,市民来到园区可以看花、采野菜、抓鱼抓虾,享受田园乐趣。

“我们还花了两年时间创建了杜鹃花文化园,种植了200亩杜鹃花,准备打造‘杜鹃文化艺术节’,制作比如口红、服装、丝巾等杜鹃花文创产品,把我们的品牌打响。”王冬宝说道。

王冬宝发现,一方面将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景观资源与旅游融合,极大提升农业价值链;同时,借助旅游传播力,又可以提高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休闲农业这块蛋糕已经越做越大。截止2019年底,全市休闲农业接待游客达到28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85亿元。根据《实施意见》,南京将要做精乡村休闲旅游业,到 2022 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 120 亿元,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新业态:加工产业链延长传“酒香”

看着货架上不同包装的盐水鸭、酱鸭、烧鸡等产品,小张吃完鸭血粉丝付了钱,想了想又买走了两袋盐水鸭。“都说南京是‘鸭都’,我自己吃完鸭血粉丝,再带点特产回家给家人尝尝。”

这是樱桃鸭门店里常见的一幕,这类熟食销售、餐饮一体化的门店目前在南京已经有20多家。

“我们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禽肉深加工企业,这两年来开始延伸探索餐饮服务。我们是专业做鸭子食品的,一方面我们有很多配料和老卤,可以做鸭血粉丝、鸭腿饭等,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比较信赖我们的品牌,他们愿意消费那么就延伸了我们的产业链。”南京樱桃鸭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晏南飞介绍,拓展餐饮服务两年以来,受到市场的欢迎,目前餐饮的销售份额已经占据了全公司产品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更关键的是,这种轻餐饮的服务增加了门店的流量并吸引新一代的年轻消费者,带动了门店熟食产品销售量的节节攀升。”樱桃鸭的餐饮服务也赶上了外卖行业兴起的红利,本地化餐饮消费中线上消费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又反过来拉动了餐饮消费。

“为什么有的传统的农业企业难以再做大,就是因为他们只有生产加工。哪怕产品在行业内做得很好,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离消费者越远,就越是难以形成人人熟知的品牌。”晏南飞告诉记者,把农产品加工的第二产业延伸到销售、餐饮的第三产业的同时,品牌效益越发凸显。

“做强乡村新型服务业,推动农产品批发零售提档升级,也就大大拓宽了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农产品和涉农服务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等趋势,从而带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升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模式:技术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在江宁湖熟街道,“一产强品牌、二产增效益、三产聚人气”的融合发展思路,正推动着农业产值不断攀升。

“以前种植双孢菇那是靠天吃饭,对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很高。但现在我们通过技术手段以及解决,全年可以不间断供货。”南京金时川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沙建军告诉记者。

这家企业位于湖熟街道河北社区,是一家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与销售为一体的南京市江宁区龙头企业。该公司利用现有绿色食用菌种植基础,建设现代化工厂,保持恒温恒湿的环境,不仅将鸡粪、秸秆等变废为宝,投入低、产品品质高,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季节性生产局限,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2019年,该公司年产量达到1500吨,占据了南京市双孢菇市场50%以上,形成了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农业一产强品牌至关重要,我们着力打造特色品牌,6万亩省级绿色优质水稻基地让‘湖熟大米’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湖熟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还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融合关键,已创成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点3个。2019年,街道接待游客人数突破99万人次,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9.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85.4%,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湖熟农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新途径。

“产业融合要将一产与二、三产业之间深度融合,而不是机械性地建立联系,是要真正实现从产品特色到利益分配的深度融合。下一步,南京还要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文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