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处暑,处暑”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养生原则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的夏天将为终止,像是一个休止符,止住了夏日的暑气,剩下的就是余热。随后会逐渐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此前后,也是出伏的日子,天气也渐渐的干爽起来了,但仍很闷热,加上雨水多,就非常的湿热。
祛暑化湿
古人说“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处暑到白露这15天,仍然要以祛湿气为主。因为这半个月是能够通通透透去湿气的最后时期。如果没能很好将身体内湿气排出体外,等到白露之后,燥气开始往上冒,与湿气纠缠在一起很容易形成外燥内湿的情况。
滋阴润肺
另外,秋季燥邪当令,处暑以温燥为主,燥易伤阴伤肺,要适当的养阴。
因此,处暑时节的养生有这两个原则——祛暑化湿、滋阴润肺。下面来看看具体的养生知识。
饮食养生
滋阴化湿健脾肺
注意: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勿再“因暑贪凉”,脾脏喜温而恶寒,喜燥而恶湿,生冷生湿,生寒肯定会伤脾阳。
一、 祛湿
处暑,天气还会闷热潮湿,湿邪和热邪“强强联合”,湿邪会引发热邪,热邪又会加重湿邪。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通宵熬夜、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烟酒不断,经常吃肥厚味腻、煎炸烧烤、辛辣刺激等食物,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引发内热,导致湿气更重。
什么是湿气重呢?最典型表现是舌苔厚腻、大便稀烂粘腻,胃口不好、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胀,精神困倦、头脑不清爽、懒怠活动,关节沉重、浑身酸痛等。
如何祛湿养生,就是重中之重。在饮食上,比较适合吃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也可以吃些茯苓,如茯苓夹饼等。
二、 健脾
当然在祛湿的同时,别忘了健脾,因为有强健的脾胃才能更好地吸收营养。身处南方常年湿气重,脾虚人群多,可以适当吃健脾类的药膳,例如淮山、莲子、芡实、陈皮等。
三、滋阴
处暑以温燥为主,易伤津液,肺为娇脏,人们容易出现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嗓痛、口渴心烦等症状。
由于秋季宜收不宜散,故应适当食用酸味以收敛肺气,如柠檬、山楂、乌梅等酸味食物,少吃葱、姜等辛味发散泻肺的食物。还要适当补充水分。
建议:渐秋季节,喝水要有讲究,以少量频次、甜咸搭配为宜,可以在饮用水中加入少量盐,以此减少体内水分流失;或可喝淡糖水或蜂蜜水,有润肺养阴的作用。
此外,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可适当佐以辛润之品,如梨、冰糖、银耳、百合、沙参、鸭等有养阴生津的功效 等都是适用于本节气的调养膳食。
不过,以上说的是秋季养生的总原则。因为处暑时节,雷雨较多,湿气未散,因此,这个节气的养阴不宜滋腻太过,对于容易上火的人群,还要多食一些清热安神的食物,如绿豆、海带、冬瓜、丝瓜、蜂蜜、莲子、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南瓜、豆类等。
【推荐石斛粥】
原料:鲜石斛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石斛以水200毫升,文火久煎取汁约100毫升,再将药汁与粳米同人沙锅,加水4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放人冰糖搅匀。
用法:每日早、晚稍温顿服。
功效:滋阴、生津、养胃。
应用:温热病后,阴津耗伤所致的心烦口渴、虚热不退、胃脘隐痛、不思饮食、嘱逆干呕等。
【推荐沙参心肺汤】
原料:沙参15克,玉竹15克,猪肺1500克,猪心1个,细葱、精盐各适量。
制作:将沙参、玉竹用清水漂洗干净后,再用纱布袋装好备用。将猪肺、猪心挤尽血污,冲洗干净,与药袋同入沙锅,再放入细葱,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慢炖,待猪心肺熟透,除去药袋,加入精盐调味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适量。
功效:滋阴润燥。
应用:心、肺、胃阴液亏虚所致的干咳少痰、痰少粘稠、咽喉干痒、声音嘶哑、心陲心烦、失眠多梦、胃脘灼热隐痛、饥而不欲食、反胃干呕、大便秘结,以及慢性咽喉炎、肺结核、慢性胃炎、老年习惯性便秘等而属肺胃阴虚者。
起居养生
处暑时节,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生活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依照自然界规则,秋天阴气增、阳气减,对应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早睡早起。
早睡早起、适当午睡尤为重要。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特别是老年人,应“遇有睡意则就枕”。
另外处暑前后暑湿仍然较重,脾被湿困住,人就容易感到疲乏,多伸懒腰也有助于缓解疲乏。
运动养生
处暑后,秋高气爽非常适合户外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身体素质,选择做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
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金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情志养生
时至处暑,“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秋意渐显。中医讲究“秋收冬藏”,秋主收。尤为重视精神调养。情绪要慢慢收敛,凡事不躁进亢奋,也不畏缩郁结。
“宜安静性情”,可以通过聆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集中神志、安定内心的活动,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生机元气。
保健小妙招
【推荐处暑坐功】
“处暑坐功”以养生,方法非常适合长期处于坐姿及伏案工作人员身体的姿态矫正与锻炼。
处暑七月主太阴四气,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主治: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背痛,少气咳嗽等。以下是明代养生书《遵生八笺》里记录的处暑坐功。根据《遵生八笺》对处暑养生导引方法的描述:
●【具体方法是】:每日凌晨3~7点时,取散坐或盘坐位正坐,身体向左右扭动并转头,同时用两手半握拳,反向捶腰背,捶5~7次, 牙齿叩动36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9次。
【按揉肺俞穴】
处暑处在季节交替之时,天气多变,容易出现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此时按摩肺俞穴可以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按揉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左右各一。每晚临睡前,用双手拇指轻揉肺俞穴50次。此法可以舒畅胸中之气,有助于体内痰浊排出,且可以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