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对宇宙本体论的建树。《道德经》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强调“道”为万物之本源。并在《易经》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提出一分为三。中医学深受老庄道家学派的影响,并接受了道家宇宙本体论的认识。
例如,《黄帝内经》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并且,极为重视“知道”“清道”“奉道”。如在《上古天真论》中提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气功养生,必须掌握宇宙运动规律,掌握阴阳之道,方能养性长寿。“道生智,在人为道”(《阴阳应象大论》);“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生气通天论》);“谨奉天道”(《天元纪大论》)等等。其意皆为人类应顺从自然法则,自觉地遵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气功养生规律。
老庄重视《易经》坤、坎二卦阴水的柔顺,强调气功养生“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虚静观。中医把道家的养生原则,应用于气功养生学的研究,是最为突出的成就。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即是道家虚静养生的体现。又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与道家自然无为的观点相一致。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根据柔顺养阴的宗旨,提出“阴常不足”,创立“大补阴丸”。明代中医学提出了元阳元阴理论,创立“左归饮”方剂,老年人气功养生,首重肾精的保养和激发,从根本上养阴,这是对朱丹溪学说的补充和发展。
道家养生极为重视“气”的作用。老子“道生一”,讲的就是“元气”。《庄子》也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管子补充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他在《内业篇》中强调:“精存自在,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源,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指出精气对人体生命运动的重要意义,对中医养生学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内经》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灵枢经·刺节其邪篇》也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充分说明,中医学吸收了道家的养生哲学思想,将其与医学相结合,创造了“气一元论”学说,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
《悟真篇》对养生之道,倡导三道归一。指出“释氏(佛家)以了性为宗”;“老氏(道家)以了命为本”;“孟子(儒家)善养浩然之气”。养生修炼侧重在佛道二家养生理论。老子“吾自无始劫来,观心得道”,意同佛家之“止观”法,属无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