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养生,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孜孜不倦探讨的话题。人的身体容易受到各种内外的伤害、如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阴阳寒暑等,伤人身心者,实际和自身的保养分不开。人的欲望太多,在养生道路上要做到知行合一并非易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正常寿命不应该少于100岁。科学家研究哺乳动物时发现,其最高寿命相当于生长期的5到7倍。人也是哺乳动物,生长期为20到25年,自然寿命则应为100到175岁。而事实上,实际寿命超过百岁的人还是很少的,这都是由于人们不懂得养生、不重视保健等引发了一些影响寿命的因素而造成的。

三国时期的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概况了养生的“五难”:
“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天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也效也。”
指出养生过程中有五种东西难以排除,即:名利、喜怒、声色.滋味、神虑。这五种东西如果不排除干净,即使心里希望长寿,口里讲着至理名言,嘴里吃着好饭好菜,呼吸日月的精华,也不能排除“五难”的影响,使生命受到伤害。反之,如果将“五难”排出,做到胸中空虚无碍,人也就能“不求寿而自延了”。

养生本与末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嗜欲,养生之末也。《文子.缵义》
这是道出养生的本末问题,认为最佳的养生法是养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智清醒意念平稳,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保持健康,百病不生,这才是养生之本。反之,只知道肥肠满腹,尽情吃喝,使体格肥胖,这只不过是养生之末。
彭祖《养寿》中谈到“阴阳不交伤人”:人所伤者众,而独贵房室,不亦惑哉!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道养神气,使人不失其和。天地的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生交接之道,故有残折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指出,有人责怪性生活伤身,是不明智的。实际上,适当的性生活对人的身心大有溢处,只要不失“阴阳之术”,便能得到长生之道。

《抱朴子.微旨》里指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意为,养生之人应该善于选择,博取众长,不能只学其中一种。
养生之法在于不伤
《养生要集》彭祖曰:
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美色淑姿,幽闭娱乐,不致思欲之感,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养视听之欢,所以导心也。凡志皆所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故至人恐流遁不反,乃绝其源。故经言:上士别床,中士别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令口痰,苟能节宜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不减年算而得其益。凡此之类,譬犹水火,可否失适,反为害耳。
本段强调养生之道在于莫使身心受到伤害。所以冬天须暖和,夏天须清凉,而对于美女,车服,音乐等的嗜欲,均应适当,不可过分纵恣。但所谓“上士别床,中士别被”云,则又未免误入禁欲主义的泥潭了。

《抱朴子.极言》指出,养生易避免几伤: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而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非道也。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及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性炮,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极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 皆不欲昌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谓久则寿损耳。

所以,养生需要自律,也需要广纳百家之言,择其科学实用之方,方能延年益寿,身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