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联盟动态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中医养生

冬至开启“数九天” 中医开出“养生方”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23

昨日迎来冬至节气,正式开启传统的“数九”,逐渐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不过,冬至也是一个特别适宜养生冬补的节气,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至养生,古来有之”,例如冬至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养生,认为能起到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作用。那么这一时段,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科学地守护健康呢?市卫健委中医处开出一份“养生指南”。

起居方面

早点睡,晚点起

冬季阳气潜伏,阴气偏盛,夜间尤甚,故古人主张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古时候早卧是指太阳落山睡觉,晚起是指太阳出来起床,所以冬天赖床也是有理有据的。

防寒保暖

冬至后气温逐渐降至全年最低。寒性凝滞,损伤阳气,使全身经脉气血运行迟缓,容易出现经脉阻滞不通,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因此冬季养生尤其要保暖,特别头部和足部,所谓寒从脚下起即是此理。

首先应增添足够的衣服,避免皮肤外露,必要时可戴帽子。其次是泡脚,冬季用艾叶、桂枝、干姜等温热药物熬汤泡脚可以起到温经活血的作用。

多晒太阳补充阳气

头顶百会穴是诸阳之会,背部督脉是阳脉之海,头顶及背部晒太阳是养阳最好的方式,晒太阳能促进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特别是老人和小孩,老人阳气不足,小孩阳气未充,均应多晒太阳补充人体阳气。

饮食方面

饮食进补应遵循“秋冬养阴”和“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总原则,因人而异,不同体质选择不同的进补方法。

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气血不足的女性及亚健康状态的成年人:均可选择补而不腻的食物,如猪蹄、动物的筋腱、排骨等,煲粥时可适当加入黑木耳、银耳、百合、枸杞、黑芝麻等养阴而不滋腻之品。

痰多、皮肤油、大便粘、体胖的痰湿体质者:可选用白豆蔻、薏苡仁、白扁豆煮水或煮粥;陈皮、砂仁、厚朴、玫瑰花泡茶饮;白萝卜凉拌、煮汤等均可除痰化湿,改善体质。

手足冷、胃寒、慢性腹泻、夜尿频的脾肾阳虚、气血虚体质者:可于冬季进食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温阳补血。

此外,冬季食补还有个好搭档——“坚果”。坚果营养价值非常丰富,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坚果还含有大量蛋白质、矿物质、纤维素、维生素E,可对抗衰老。当然,因为坚果高热量、高脂肪,应作为辅食补充,切勿过量。

运动方面

冬季气温低,血管肌肉收缩,血液粘滞,关键灵活性降低,剧烈运动易发生损伤,故应选择运动幅度小的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八段锦、瑜伽等,运动前还应热身,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增加。

提醒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呼吸道及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清晨运动并不是最佳的时间,易使气血运行不畅及呼吸不利而诱发或加重疾病,这类人群可选择傍晚进行锻炼。

预防疾病方面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节点,小寒、大寒是最冷的时节,哮喘、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的病情常常会加重,“中风、心梗、哮喘”的患者增多,心肺疾病的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咸过油腻的食物、适度的运动、坚持服药,也可酌情行三九贴、艾灸等中医外治养生预防治疗。

同时,冬季咽喉、支气管成为“重灾区”,特别是常常诱发呼吸道症状。中医防治的方法主要在于补肺润肺、健脾补肾、扶正祛邪等。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及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不同的补肺润肺、排毒解毒的药材茶饮、内服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本报记者王静宇

未来几日 温度将继续下降

本报讯 (记者 李旻) 转眼间2019年就只剩下几天了。岁末年初之际,气温也日渐走低。昨日12时19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这天,有吃饺子和喝羊肉汤等的习俗,寓意着驱除寒冷之意。

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冬至之后,我市气温将进一步走低,尤其是一早一晚容易出现低温。根据市气象台此前发布的天气趋势预报,预计今日开始的新一周里,我市以阴天或阴天间多云天气为主,25日左右有一次降水、弱降温天气过程,冷空气影响时将出现阵性大风等,周平均气温8℃,较历史同期正常略偏高,大家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