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芦笋之乡”花落恩阳,芦笋产业诞生新标杆

360截图--2124146031.jpg 

锄禾网现场报道:

当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理事长、中国芦笋首席专家陈光宇亲手把“中国芦笋之乡”的牌匾交到四川巴中市恩阳区领导手中时,整个会场响起潮水般的掌声。中国芦笋产业一个新的标杆诞生。这是2018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张家界举办的“首届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上发生的精彩一幕。

恩阳荣获《中国芦笋之乡》称号实至名归,与会人员表示。据悉,恩阳全区已栽植芦笋5万亩,实现产值7.5亿,到2020年芦笋面积预计达到10万亩,实现产值15亿,芦笋产业成为该区明星产业,助推我国芦笋产业成为大健康农业的希望之地。

IMG_8926.JPG

目标产值15亿,恩阳芦笋为何“腰杆”如此硬气

很多人不解为何恩阳芦笋产业会发展如此之快,一个原因:天时地利人和。

政府四套班子齐上阵,一心扑在芦笋产业上。此次“首届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上,作为政府机构,恩阳区可谓给予了百分百的重视,恩阳区的参会团队由区委书记亲自粱津华带队,党委、政府、政协、人大四套班子领导集体参会。此外,当地招商局和农业局以及各乡镇的主要领导都将参加。政府打头阵,促发展,恩阳芦笋产业首先就有了主心骨和火车头。

自然基础得天独厚,天时地利绝无仅有。据了解,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于201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行政区。位于秦巴山南麓,素有大巴山“植物王国”之美誉,空气负氧离子单位含量高达2.5万个,土壤富含硒等多种益生微量元素,拥有30万亩有机生态产业基地,自然生态禀赋优越。先后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脱贫攻坚先进县”等称号,被列入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和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县;2018年8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恩阳区退出贫困县序列。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引导芦笋产业快速崛起。近年来,恩阳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振兴发展芦笋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小康的主抓手,坚持“标准生产、规模发展,主体培育、加工升级,业态融合、品牌打造”,全区已栽植芦笋5万亩,实现产值7.5亿元,力争到2020年芦笋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做大做强“恩阳芦笋”品牌,做实做响“中国芦笋之乡”。

规划清晰路线图,芦笋产业“小而精”发展

恩阳区的芦笋产业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和布局,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种植工程,由小到大稳健发展。恩阳区坚持把芦笋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统筹谋划、合理布局,高起点编制了《恩阳区芦笋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020年)》,主要在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抢市场等方面着力,明晰生态保护、基地建设、产业培育再到产品精深加工、业态融合发展的芦笋产业发展“路线图”,建强芦笋产业园区。

一是优化芦笋产业布局。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思路,通过对我区地形地貌、土壤酸碱度、空气潮湿度等环境因素的综合考察分析、论证,确定在海拔500米以上、通风透光较好、水源条件有保障、交通较为便捷、土壤酸碱度适中的地方,将芦笋产业分区域规划到田块、落实到图斑。全区规划建环线产业带8条、核心示范片3万亩、示范园200个,目前已建成4条环线产业带和2个万亩芦笋示范园。

二是引进培育优质良种。依托中国芦笋协会、省市农科院技术专家和全区芦笋技术人员组建恩阳芦笋科研所,开展品种选育、高产示范、新技术开发等试点实验。目前,已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挂牌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处、高产示范基地7处,先后引进冠军、T4、京绿芦1号(3号)等8个品种,统一“营养钵”育苗,全区推广种植5个品种。

三是统一标准栽植管理。为规范栽植和技术服务,区技术员分片分组、划分责任区域负责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实行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对于土地深翻厚度、垄厢宽度、水沟深度,以及行距、株距和亩植株数等都严格按照标准栽植,甚至于地力培育,有机肥的使用量都落实专人负责。

打造芦笋差异化,突出恩阳品牌恩阳特色

围绕“高端化、园区化、精品化”,恩阳区积极建设芦笋产业园区,聚焦芦笋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融合发展,做特“恩阳产”、做强“恩阳造”、做响“恩阳游”,着力提升芦笋产业综合效益。

一是做优现代芦笋产业园区。把万亩芦笋产业园、村芦笋产业示范园和户芦笋产业小庭院有机结合,持续推动芦笋产业连片成带规模发展。引进龙头企业19家,高标准规模发展绿色有机芦笋3万余亩,建设大棚设施芦笋500亩。坚持因村施策,鼓励工商资本、返乡创业人员,领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芦笋产业新型经营主体485家。引导有条件、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在房前屋后发展“庭园芦笋”1.5万余户2.4万亩,其中贫困户占80%,户均年增收6500元以上。

二是做强芦笋产业精深加工。突出芦笋食药同源,依托现代芦笋产业园区,推进芦笋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到2020年园区芦笋产业加工产值达8亿元。目前以柳林食品工业园、明阳小微企业创业园为载体,引进好彩头等精深加工企业6家,开发芦笋挂面、芦笋饮料、芦笋保健品、芦笋食品等特色产品50余种,制作芦笋特色食谱100余种。以芦笋为主的川东北农产品交易中心贸易额突破22亿元,年均增速14.6%,带动6000多人实现就业。

三是建立健全产业营销网络。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恩阳区获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恩阳芦笋”获国家地理标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依托“农村电商”和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在439个村(居)建立了村级芦笋代收代销点,在27个乡镇(街道)设立芦笋收购站,同时依托中心乡镇芦笋销售市场和顺丰物流,不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市场,“恩阳芦笋”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是做活芦笋产业文化旅游。紧盯“芦笋疗养、养生度假”发展方向,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工程,重点推出了天良村芦笋景观产业园等生态康养基地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打造一批集芦笋生态、观光、餐饮、体验等一体的国家4A景区2个,定期举办芦笋节,成功承办2018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七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第一届秦巴山区绿色农林产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吸引游客 21万余人次,实现农产品销售、旅游收入9.2亿元。

构建产业激励机制,推进恩阳芦笋产业创新灵活发展

完善机制、理顺体制,建立健全芦笋产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推动芦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成立了以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芦笋产业推进工作小组,设立巴中市恩阳区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各乡镇(街道)建立芦笋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村村派驻技术员,全区上下形成“四级”联动,确保组织领导有力,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实行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出台《恩阳区关于大力发展芦笋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芦笋种植具体扶持意见和目标任务,三年每亩补助4100元,已兑现芦笋产业补助资金2100万元,发放产业扶持基金3570万元;财政出资1000万元建立芦笋产业发展“分险池”,对芦笋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予以信贷资金支持。

三是配套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按照“芦笋产业发展到哪里,配套项目跟进到哪里”,统筹全区项目资金,重点保障生产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芦笋产业发展。全区建成产业环线路386公里,新(改)建蓄水池482口,整理土地12.5万亩。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区上下一致的奋斗目标,清晰科学的产业发展路线和不断强化的产业发展支撑,这也许正是恩阳芦笋产业成功的密码。中国园艺学会芦笋分会理事长、中国芦笋首席专家陈光宇教授表示,芦笋在我国规模化发展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产值已过百亿元。以目前市场价格计算,我国有13亿多人口,未来如果按人均每年消费10千克芦笋计算,按照现行市场价格,即可达到3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果工成食品,则可提高附加值2.2~3.7倍,产值将上升到7000多亿元,如果加工成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则总产值可达万亿。是一个巨大的万亿级朝阳产业。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