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微信留言咨询我身体调理建议,在我思考良久给出一个建议方之后,就会问有没有什么中成药可以代替?这时我往往就感觉有些力不从心,想强行给个中成药,又怕没效果。不给呢,很多人嫌煮中药麻烦,也不会煮,所以这篇文章普及一下煮中药的简易方法。
首先,中成药的成分含量比起汤药来说,低了很多,再次许多药企用的材料都是最便宜的,比如三七中,为什么最便宜的60头三七保值率最高,市场销售最好呢?难道都是大家贪图便宜吗?不是的,是因为工厂加工的时候,都是用的最便宜的药,只要能过检即可,不然的话给你用了20头的三七在里面,价格贵了好几倍,你能看得出来吗?那还有价格优势吗?
又比如午时茶颗粒,这个是我经常用于肠胃型感冒,或者是小孩子呕吐,恶心,腹泻时用,效果非常好,但是我一次都是用6袋,而说明书上都是每次1袋。这也不能怪药企,若不把剂量用到最低,那病人吃了万一有什么排病反应,药企是不是担心要负责任?
中医这个行业真的是高危行业,有时候,安全与有效是矛盾的,药企过渡追求安全导致很多人吃了中成药没什么反应。
有点跑题了,话说回来,如何煮中药,很多人印象中就是搞个砂锅,在炉子边守着几个小时,熬一遍后倒出来,再兑水再熬两遍,最后将药汁合在一起熬出一碗来,这样就不浪费,但是如此以来,现代人要耗时良久,根本没那个时间。
所以我这些年总结了一下,将熬药的流程尽量简化了,方便大家操作。
首先,把药材买回来,我一般是在网上买,很少去药店里抓药,因为药店里的药多数也是品质最差的,中药批发市场卖到中药店的药,若是好的就没人要,因为价格高,药店不赚钱。
网上买的话,就可以看品质,看说明,然后选择一些品质好,评价高,价格适中的。我一般不买亳州的药材,这个需要一定的眼力,亳州的药材确实全,但造假的也确实多。
按方子买了中药后,我会再买一个厨房秤,这样可以自己来称。若是身体喝了药之后有什么反应,就可以实时调整一些药的剂量,比如姜枣汤,喝了有些上火,就可以加点麦冬,少点生姜。当然,我一般用药都不会超过10味,很多中医药开药动不动就是几十味,因为开少了医院就会亏本。
若是嫌麻烦呢,还是到药店去抓药,让别人按每服药打包好,回来不用称可以一起煮,缺点就是没法更改。但是一些药还是到网上买比较好,比如龙骨,党参,人参,红花,三七,天麻等,越贵的药材,假的越多。
然后再到网上购买一款养生壶,价格大概在一百左右。比起用砂锅来熬,养生壶要方便多了,不用守在炉子旁边,不用去管火的大小。养生壶是玻璃罐,不锈钢底,一般不会跟药材起化学反应。
只要是跟我认识的,几乎人手一个养生壶,晚上把药材放进去泡着,第二天早上起来按一下,就可以去刷牙洗脸忙别的,等弄好了回来就差不多煮好了,直接倒进杯子喝就行。
养生壶有很多选项,我一般选养生汤或药膳的模式,煮药的时间要自己把握,时间差不多了就要按停止键,不能等它自动煮到好。若是没有泡,就可以煮久一点,若是泡了一晚再煮的,就可以少煮一会。一般的药材煮40分钟左右即可。
再就是根据药方的不同,若是偏于以气治病的药材,就要少煮一会,比如桂枝,麻黄,羌活,川芎,人参等,取的是药材的气,这类药材一般有比较浓烈的气味,煮久了就会将有效成分挥发掉。
偏于滋液的药材,则可以多煮一会,比如地黄,麦冬,黄精,红枣,白芍,肉苁蓉,枸杞等,这类药取的是药的汁液,一般看起来比较润,比较粘连,再就是一些矿物质或动物类药材要煮的久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地黄,黄精,何首乌等滋阴药均不能用铁器切片。
若是药材里面含有薄荷,肉桂,砂仁等香气很浓郁的药材,又同时含有麦冬,地黄等滋阴类药材,就要将香气浓的后下,也就是煮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放入。具体有哪些需要后下的药材大家可以百度。
而一些药材则需要先煎,比如龙骨,牡蛎,石膏,附子等。煮45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材煮。普通的药材则一起煮就可以了,煮一遍即可,不用煮几遍,那样会导致药的不平衡,比如第一遍里含有气多,第二遍里含有液多。
放水的话,水多点少点关系不大,这个自己煮个一两次就知道了,一般三碗水煮到最后剩下一碗即可。若是纠结碗的大小,就按600毫升的水煮成300毫升的药。
煮好之后,按医嘱,有的是要分两次喝,那就多放水,有的一次喝就少放水,熟练几次就行,不用太过纠结。有些阳虚湿气重的人,就要喝浓一点,阴虚火旺的人就要喝淡一点。
再就是喝药的时间,若是治上焦的药,比如清肺热的金银花,黄芩等寒凉药,就要饭后喝,以免寒胃,若是治中下焦的药,补阳的药,或是通便的药,就要饭前喝,比如理中汤,姜枣汤等。
若是治感冒的药,一般喝一两天就见效,四副药基本能好的差不多。若是治一些实证,一般喝药四天后开始见效,两周到一个月能好。若是虚症,则以周为单位。若是一副药喝了一个月还没反应,或是症状得不到改善,那基本上就是不对症了,不要相信中药见效慢这样的话。
中药看起来难,其实掌握了也很方便很容易,家里常备一些经方感冒药,基本上就不用上医院了。中医技能一旦掌握,人生就多了一重保险,健康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新的祛湿茶已经做好了,其实是把祛湿与化食的作用放在一起了,因为现在的人多数是饮食厚腻夹着湿热,不化肉光祛湿效果也不太好。新款茶取名山楂红薏茶,以山楂陈皮莱菔子消食化肉通肠胃,茯苓薏米赤小豆祛湿,加了少许菊花疏风明目,红茶解油腻。包装上简化了,所以价格降到了38一份,采用牛皮纸袋装了30小袋,每小袋从3克增加到了5克,每次取一包到两包用保温杯泡半小时再喝是最好,适合饭后当茶喝,祛湿又化食。若想加强化肉效果,还可以在店里买点山楂放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