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幅员辽阔,水热条件较好,农业用地资源丰富,但因技术落后和基础设施匮乏,农业已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过去 40 年里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安徽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改革开放后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涌现出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因此,安徽非洲农业合作不仅有助于安徽农业实现国际化发展,对于非洲国家同样具有极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一、安徽非洲农业合作的相关机遇
(一)中非关系友好,经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
上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支持非洲人民开展反殖民斗争,并在这一过程中结下了深厚友谊。近年来,中非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和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 15 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战略伙伴关系或伙伴关系,这为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上世纪 70 年代坦赞铁路的修筑和通车在非洲引起很大反响。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已从过去支持政治独立, 扩展到今天支持非洲在经济上的自立。中非在经济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深度合作。2018 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约为2039.81 亿美元,其中对非洲出口约 1047 亿美元,自非洲进口约 992.81 亿美元。仅 2017 年至今就有蒙巴萨-内罗毕、吉布提-亚的斯亚贝巴和阿布贾-卡杜纳三条铁路竣工, 这些对于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无疑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二)非洲农业资源丰富,与安徽存在较强的互补性
非洲农地资源十分丰富,生产成本较低,皖非农业优势互补,全方位推进农业合作具有较好的前景。津巴布韦国土面积 39.2 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达 30 万平方公里,且土地租金较低。津巴布韦西马绍兰省土地租金每公顷 40 美元,远低于国内,且肥力较好。因技术落后,非洲存在大量待开发的土地,粮食不能自给。而安徽农业技术,特别是粮食生产技术较成熟,适合非洲发展需要。此外,非洲茶叶、烟草、芝麻等农产品生产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安徽存在较大合作空间。
(三)非洲国家享受到一些独特优惠政策
非洲是世界经济最不发达区域,全球 60 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有 31 个位于非洲。为促进非洲发展,联合国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非洲出台了包括农产品免检、免税等优惠政策。有的甚至与发达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如能妥善运用这些政策,将会为安徽农业企业发展将会带来新的契机。
(四)安徽非洲农业合作成效卓著
近年来安徽非洲农业合作势头良好,成效明显。2010 年以来,安徽积极开展与津巴布韦的农业合作,成立皖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截至 2018 年7 月,从 2011 年的首期两个农场 1800 公顷,发展到 10 个农场 1.2 万公顷,成为津巴布韦境内最大的农业生产企业,年产粮食近两万吨。截至 2018 年9 月,已有 7 家安徽企业抱团在津从事玉米、大豆、小麦、烟叶等作物种植,共建成 8 个农场,经营面积达 1 万多公顷,为津巴布韦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2018 年 4 月,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访华期间,对皖津公司表示赞赏,并表示要对安徽农垦集团下一步在津巴布韦的项目开发和业务拓展表示给予更大更多支持。安徽燕庄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在埃塞俄比亚、乌干达投资芝麻加工产业,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了高品质芝麻油,也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安徽非洲农业合作的相关挑战
(一)自然条件差异较大
非洲虽然农地资源丰富,但生产条件与安徽存在较大差异。如津巴布韦、肯尼亚和南非耕地资源丰富,但地处热带,土壤多属土层相对较薄的红壤, 如津巴布韦土层厚度仅为 40 厘米,且石块较多,国内普遍使用的全悬挂式铧式犁尽管翻耕质量较高,但在这种土壤结构下易损坏,且维修困难。而西方国家的农机公司生产的圆盘犁尽管可以较好适应非洲土壤,但价格昂贵。
(二)非洲基础设施较差
非洲国家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农田排管设施、农村电力、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抗灾并对于农业发展带来较大制约。马达加斯加近 35 年来共发生了 47 起较大规模的洪水、干旱和热带风暴等多种自然灾害,近年来马达加斯加东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区每年遭受3-4次不同规模热带飓风的侵袭。因农业配套基础设施的落后,水库、排灌系统数量严重不足,整个农业系统抵御灾害能力极低,2013年2月哈鲁纳台风及随后的洪水横扫马西南部,导致部分县市农业减产50-75%。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津巴布韦中部及西部地区遭受了 40 年来的最少降雨,干旱少雨造成的农作物歉收将使津巴布韦至少 500 万人面临粮食短缺。前往非洲投资农业必须考虑基础设施因素。
(三)市场狭小带来的经营性风险问题
非洲国家大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非洲投资农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当地市场狭小问题。以马达加斯加和塞拉利昂两国为例,2017 年人均 GDP 分别为 449.72 美元和 449.53 美元。安徽农业企业前往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投资从事水稻种植,并获得丰收,且品质较好,但由于当地居民收入较低而缺乏相应购买力,返销国内又遇到农产品贸易配额问题,致使相关企业进退两难。
(四)制度和外汇管制所带来的风险问题
非洲国家大多金融体系脆弱,在非洲投资农业必须考虑外汇管制问题。安徽省内农业企业赴非投资当需要得到母公司资金支持时却无法追加投资,所获利润也无法通过官方渠道顺利回流国内,不得不通过地下钱庄和影子银行转账,不仅成本较高,而且风险很大。此外,制度和文化差异引发的相关冲突也成为皖企赴非投资农业不应忽略的因素。
三、促进安徽非洲农业合作的相关意见建议
(一)妥善选择投资产品结构,进一步密切皖非农业合作关系
就产品结构而言,安徽在非洲农业企业大多生产玉米、小麦、烟草等作物,玉米、小麦对于所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而烟草经济效益较高,回报十分可观。但当前而言,可考虑种植大豆。一方面,大豆生长期较短,机械化技术较为成熟,而非洲国家国农地资源极为丰富,且大豆种植可以改善所在国土壤肥力。其二,我国大豆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广阔。2017 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 9553 万吨,进口总金额为 396.3765 亿美元,仅 2017 年就从美国进口了 3200 万吨大豆。2018 年中国进口大豆 8806.6 万吨,进口额为381.65 亿美元,其中从美国进口大豆 1664 万吨。如能在津巴布韦、肯尼亚等国生产 1500 万吨非转基因大豆,不仅可以增强我国在贸易摩擦中的话语权,也必将有助于改善相关国家国际收支状况,从而进一步密切相关国家与我省的经贸合作关系。
(二)进一步开发适合非洲农业生产的农资和农业技术装备
开发适合非洲土壤的圆盘犁等相关农具已成为推进皖非农业合作的当务之急,津巴布韦特别希望从中国获得农产品烘干设备。鉴于津巴布韦、肯尼亚土壤酸度较高,开发适合田间使用的农用石灰也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技术性问题。就南非而言,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预计将有大量黑人获得土地,开发适合南非使用的小型农机具设备将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安排,促进中非农业合作向深度发展
积极探寻有利于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与传统援助模式相结合,使东道国政府和居民受益,使前往非洲投资的企业获利,对于皖非农业合作更为重要。一些印度裔居民开办的企业在非洲由于可得到金融支持而发展较快。但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农业时,却无法求助于我国金融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省金融部门基于中非合作框架,前往非洲开展相关金融业务,为中非农业合作作出贡献。
(四)进一步做好非洲研究工作,为安徽农业企业奔赴非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安徽企业在中非农业合作的各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同时,安徽对非洲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农业等相关各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能较好满足省内政府部门、企业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安徽应依托现有科研院所,成立针对非洲的专门研究机构,进一步整合力量,针对非洲农业发展开展研究,为安徽农业走向非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