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西医结合成为了我国抗击疫情的重要法宝,并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也对中医药抗疫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在抗击疫情中,全面发挥中医药作用尚存在不足。未来如何补齐短板,让中医药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听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怎么说?
作者:曹洪欣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医药卫生行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中医药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临床治愈率94.3%,病亡率5.6%,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占92%,总有效率90%以上。据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报告: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目前,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反弹,特别是近期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反弹,表明我国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的疫病防治结合的体系迫在眉睫。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医药防控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一是中医药防治结合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疫病防治人才队伍薄弱;二是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制与体制机制建设薄弱,面对突发疫病中医药及时到位还存在差距;三是中医药防治疫病方法技术发掘利用薄弱,中医药优势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不同程度影响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质量与效果。
中医认知疫病的诊疗模式,在疫病流行时期,对易感人群、密切接触人群、无明确病因而有异常症状、体征的疑似病例、或确诊疫病的病人均能有效干预。这也是中医面对不明原因的新发传染性疾病,在明确致病病原体之前,能有效防控疫情的优势所在。因此,加强公共卫生体系中医药防治疫病能力建设十分必要,有四点建议:
一、立足防治结合暨防控与早期干预并举,及时有效控制疫病发病。中医防治疫病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555次大疫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掘中医药防治疫病精华,传承利用中医药防治疫病方法,对易感人群、密切接触与疑似病人,选用中医药内服、外用等防治方法,提高人体抗疫能力,扶助正气,驱邪避秽,致力被动隔离与主动防治相结合,及时有效干预,把新型冠状病毒等突发流行传染性致病因素控制在感染前、感染后控制其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立足中西医优势互补,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防治作用的疫病防控法制、体制与机制建设。修订《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障中医药防治疫病作用的发挥;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充实中医药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中医药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公共卫生领域中医药防治疫病能力,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中西医方法并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防控疫病体制机制与模式,全面提高新冠肺炎等各种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控能力。
三、立足提高中医药防控疫病的能力。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强中医古籍防治疫病精华的发掘研究,结合新发疫病病变特点,在把握疫病演变与防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上下功夫,是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等突发疫病的关键。一是提高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中医药在防控疫情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构建开放、竞争、协作的中西医协同机制,使中医药防治疫病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是发掘中医药防治疫病方法技术,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使中医药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等新发疫病的不竭动力。
四是立足人才队伍建设与条件建设结合。加强医教融合,大力培养中医药防治疫病专业人才;落实《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项目》,面对突发性疾病、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加强职责清晰的国家与地方临床研究机构建设;把中医药防治突发疫病作为首选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加强传染病院、综合医院以及二级以上西医医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或优势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适应健康中国建设与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需求,为中华民族与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曹洪欣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作者:曹洪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