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市农业农村局系统在行政办事中心主楼一楼会议厅召开年度工作会议。会议主要总结了2019年工作情况,部署2020年重要任务。市农业农村局班子领导、各科室负责人及局系统单位领导、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六个新突破”:
东莞农业农村在新征程上实现了精彩开篇
2019年,市农业农村局全局上下与全市广大农业农村工作者一道,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奋力拼搏,推动东莞农业农村在新征程上实现了精彩开篇。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以机构改革组建新的农业农村局为契机,针对机构改革中的实际,全面加强局系统党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有效提升执行力。我市先后在省公布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获得“好”和“优秀”等次,多项经验做法得到省和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
农村颜值提高,品质提升
以创建全省唯一一个地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市为契机,以“全域项目化”为具体路径,加快建设与“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相匹配的美丽乡村。至去年底,全市有80.3%的村(社区)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田间窝棚拆除率达95.6%。争取设立逾9亿元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统筹落实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建立涵盖2117个项目、总投资额达2200多亿元的乡村振兴项目库,举办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启用活动,扎实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和“五大美丽行动”。“美丽东莞”全域项目化的经验做法,写入今年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央一号文的实施意见,在全省总结推广。一批镇、村入选全国、全省乡村旅游重点名录或精品线路。东莞荔枝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精心编印《耕读》,举办以“五载耕读,五谷丰登”为主题的东莞农耕文化五色地图展览,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集体资产有效管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修订集体资产交易办法,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全面实行村组“一年一审”全覆盖。全年村组集体非出租收入占比提高到28.2%,净资产、总资产突破1500亿元、1800亿元大关,经营总收入、纯收入分别达241.4亿元、17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和14.6%,增速均创十六年来新高。
帮扶政策落细落实,差距加快缩小
全年8个次发达镇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6%,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又有谢岗、企石两个镇GDP破百亿元。全年70个次发达村经营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2.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7.7个百分点。组织“万企帮万村”活动和“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活动,收到社会各界捐款共9500多万元,比上年增加2600多万元。
现代农业多点开花,硕果累累
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2019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5%。2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4家家庭农场入选首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个镇入选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出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现代渔港建设规划,新创建2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新认定13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1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渔业产值比上年大幅增长30.9%。举办“壮丽70年、莞邑乡村行”活动,麻涌镇“美丽田园”稻田画登上了央视新闻,新认定省、市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和5个。成功承办“一带一路 甜蜜出发”广东荔枝丝路行等活动,成功争取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博览会长期落户东莞。
全力落实保安全,保稳定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市镇两级定性检测、定量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关停6家生猪屠宰场,建成首批2家牛羊定点屠宰场,出台牛羊定点屠宰通告、屠宰场与养殖场对接奖励办法和外地调入生猪补贴政策。强化农业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私屠滥宰等行为。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七个着力”:
助力东莞高质量小康社会建设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永忠强调,2020年,市农业农村局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补齐“三农”短板的各项重点任务,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紧紧抓住七方面工作重点,提升保增收、保供给、保安全、保稳定的能力水平,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我市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中的幸福村居。
坚持“全域项目化”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加强重点整治,持续深入抓好田间窝棚整治。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进农田残留地膜和农药塑料包装等清理整治工作,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五大美丽行动”,建设一批美丽宜居村。支持50个村一年内率先建成特色精品示范村。深入挖掘本土农耕文化,持续办好内部出版物《耕读》。拓展农业服务功能,积极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农业文化创意项目和农业休闲旅游线路。
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以项目、资金等为抓手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园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千方百计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推动我市蔬菜、生猪、水产品年产量分别稳定在32.29万吨、1万头、4.13万吨以上。确保4家新规划屠宰场年内动工。全力创建省级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办好“东莞给荔中国”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引导企业和市民进一步拓展市外基地,做好优质农产品返莞销售工作。建立与帮扶和协作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多渠道增加我市肉菜等农产品供给。加强“菜篮子”建设,建立健全应对极端情况下的“菜篮子”储备应急供应机制。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力争年内新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引导支持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建设发展一批合作服务项目。
三是着力推动多元发展,保障集体经济稳定增收。
全面梳理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集体经济的影响情况,争取在减轻集体开支负担、拓展集体收入来源等方面出台帮扶措施,防止集体经济出现滑坡。鼓励镇街统筹集体土地物业,引导镇街向村组集体倾斜让利,推动村级工业园更新改造和老旧物业提档升级。引导农村集体富余资金通过信托等方式投向市、镇重点项目和成长型企业,促进投资项目扩面、增量。稳步探索服务型经济,引导农村集体因地制宜开展“一村一物管”试点。加强集体资产监管,研究出台集体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指导意见、土地收储增值共享操作细则、城市更新村集体表决事项指引。优化集体资产“两个平台”和“东莞村财”APP功能设置,规范和完善农村财务公开内容形式,加强公开情况检查监督。
四是着力强化检验检疫,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落实屠场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两项制度”。紧盯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强植物疫情监测防控和执法监管。建立种植养殖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加大种植户“信息卡”推广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争全年市镇两级定性检测蔬菜、生猪、水产品59.74万批次。推进畜禽屠宰标准化建设,强化对屠宰企业的常态化监管、巡查执法,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注水、屠宰贩卖病死猪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农业投入品检查执法力度。督促指导各镇街加快整合农业行政执法队伍。
五是着力加强重点攻坚,保障市内帮扶目标实现。
做好1亿元扶持次发达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扶持次发达镇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所有次发达镇早日实现GDP破百亿元。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引导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对接乡村资源禀赋,建立稳定帮扶关系。加快修订《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大力支持协助对口帮扶地区在莞营销推介农产品,做实韶关、揭阳、昭通农业对口帮扶,做好翁源县东方村精准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六是着力加强改革创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深入推进农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加快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加强镇村集体资产监管队伍建设,严厉打击侵吞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等行为。把安全生产要求贯穿业务工作全过程,加强农机、渔船、渔港、农药、化肥、饲料等重点领域的检查整治,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七是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三农”工作服务效能。
要坚持党建引领,务求实效。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以实地巡查暗访形式了解人居环境整治进展情况,督促迅速落实整改。研究搭建农业数据信息平台,加强与现有信息平台的对接。各农业科研单位要发挥优势,多形式开展服务农民、贴近市场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促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