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联盟动态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深度观察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中医药对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作用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30

不断出现的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20年来,每5年左右都会突发一次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流行,不断对公共卫生、医疗行业与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2003年SARS流行,在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SARS流行中期中医药全面介入治疗。2003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中医药治疗SARS具有潜在作用。据WHO报告显示SARS的死亡率:中国内陆6.53%左右,香港16.98%,加拿大15.2%。之后禽流感发病,流行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死亡率在50%-60%。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其发病率高,死亡率3%-6%。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埃博拉病毒最初发病于19世纪70年代,到2014年为流行高峰期,特别是在非洲国家,死亡率高达50%-90%,全球死亡约九万人。

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流行,时至今年3月29日,全球200多个国家确诊病例72万例以上。我国确诊病例是82448例,已痊愈出院75937例,治愈率为92.1%。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取得良好效果,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余艳红书记在国务院记者发布会上讲到,达到两个90%,一是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91.5%,二是中医药治疗总有效率90%以上,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中国方案。

无论在湖北武汉,还是在其他省市,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总体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中医药治疗具有优势,如三方(中药复方)在武汉的临床应用研究;对重型病患,中西结合治疗优势凸显;对危重病例,中医药参与治疗能够帮助危重病人实现逆转,转危为安。应该说在提高新冠肺炎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面,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总体得到了有效控制,死亡率在4.01%左右。而国外疫情还在流行高发期,死亡率在4.78%左右。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趋势来看,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

为什么说新冠肺炎治疗形成了中国方案?因为中国方案的特点就是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作用,中西医优势互补。为什么传统中医药能治疗新冠肺炎?这是社会上广泛关注的问题。

历史555次疫病流行,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这种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属于中医“瘟疫”“疫病”范畴。在SARS流行期间,200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组织专家编辑出版了《中国疫病史鉴》,总结从西汉到清末我国321次瘟疫流行的状况。200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张志斌研究员编著出版《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分析了我国从西汉到清末555次疫病流行年代、地域和特点等,同时我们主编出版了《温病大成》(1600余万字),对全面总结中医温病与疫病防治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疫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而升华丰富理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疫病理论应该是创新发展于东汉末年与明末清代的伤寒与温病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强调“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以及用针灸、药物或导引方法预防疫病。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指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可见当时疫病流行十分严重,恰恰在疫病流行多发年代,伤寒六经辨证理论的创建与广泛应用,有效地指导临床以伤寒为主的疫病防治,所以到东汉末年以及隋唐时期,我国人口数量不但没有因为疫病减少,而且保持稳步增长。

明末清代是我国疫病流行的高发时期。明代吴有性所著的《瘟疫论》是我国第一部疫病学专著,首次提出“感疫气者,乃天地之毒气”。所谓疫气,“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致”。指出疫病的发病特点“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其病变特点“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病,故众人之病相同”,提出“表里九传辨证”。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对指导中医防治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到清末乾隆年间,我国人口数量突破两亿。1918-1919年 西班牙流感H1N1大流行,世界约有5亿人感染,死亡近10%,约4-5千万,而我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没有受到这次疫病的严重影响。

历史上疫病流行爆发,包括SARS、H1N1流感、新冠肺炎等,中医药的确切疗效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综上所述,几千年形成的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医药有效治疗新冠肺炎等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坚实基础。

中医药治疗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几千年形成的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中医药应对突发流行新传染性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因时、因地、因人、因病”治宜的诊疗特点是认知新发疫病的有效途径;三是群防群治的经验积累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为防治新发疫病的提供支撑;四是丰富多彩的防治方法,如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内服与外用治法以及提高人体防疫能力与改善环境、避秽驱邪方法等,成为防治疫病的有效措施。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等流行性传染病的核心、关键和启示

中医对疫病认知是通过人与自然时令、地域变化的适应性,与病毒、细菌侵犯人体后机体综合反应所表现的外在征象进行分析,根据病邪侵入人体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津液失调的病变机理,综合判断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是中医药有效防治疫病的核心。

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是中医药发挥作用并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习总书记亲自指挥,从决策到落实,构建有效机制,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人员和方法直接进入一线治疗病人,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3至第7版都明确中医药治疗方案,倡导在《诊疗方案》指导下,各地制定完善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同时推进中医药临床救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科学评价中医药治疗效果,致力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能力。

通过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医疗实践,概括有四点启示:

一是早期干预、整体治疗、综合调理是中医防治新冠肺炎的优势。发掘中医药防治疫病精华,运用内服、外用防疫方法,提高人体抗疫能力,对易感人群、疑似病例有效干预,把新型冠状病毒控制在感染前、感染后控制其发病、发病后控制其转变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致力于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使中医药在突发疫情防控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完善有利于发挥中医药治疗作用的运行机制,建立中西医协同、多学科协作机制,提高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整体能力而发挥应有作用。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对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研究。通过对古医籍文献研究,发掘中医药原创精华;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如利用真实世界、循证医学等方法,提高中医防治疫病能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使中医药成为防治新发疫病的不竭动力。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展示了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知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与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主导作用。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优势作用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维护人民健康的战略选择。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现状,立足需求、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为全球防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作用,为维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讨论:关于中医在治疗新冠肺炎等流行性传染病的认知实践

1.如何看待无症状新冠肺炎患者或痊愈后检测核酸复阳现象?从中医角度如何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致病确实比较复杂,这段时间,通过远程会诊或微信网络平台治疗部分病人,体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愈、病毒核酸转阴后,确实存在病毒核酸检测复阳现象与无症状带毒者,这给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提出新命题。对于这种状况,中医认为是毒邪内伏,邪伏的状况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这种邪气是一种特异性的“毒邪”,尽管毒邪有阴毒、阳毒之分,有寒毒、热毒、湿毒、瘀毒等差异,祛除毒邪有利于防控疫病传染与复发。因此,把“因时、因地、因人”治宜的辨证论治与结合疫毒特征而有效祛邪,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疫毒致病与一般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不同,而是由“疫毒”的特性所决定,因此,结合疫毒特性而采取扶正驱邪方法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对疫病的认知方法,是根据病毒、细菌侵犯人体后的反应来及时分析人体状态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这次新冠肺炎,从中医角度分析,无论是“寒疫”“湿疫”“瘟疫”,许多病患初起无发热、或畏寒肢冷、或恶寒(怕冷),然而从现代医学看,重点观察发热情况,测量体温,人们进入住宅小区都要测量体温,而没有人问恶寒(怕冷)程度?但恰恰中医在疫病诊断过程中,了解恶寒(怕冷)状况至关重要,因为恶寒程度既是疫毒与正气交争状况的反应,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更是决定疫病演变趋势的征象。

2.如果这是一场鼠疫,中医药如何发挥作用?

谈到鼠疫,历史上有3次大流行,公元前6世纪,灾害性鼠疫死亡人数逾1亿人;14世纪中叶,鼠疫大流行夺走欧洲1/3人数、约2500万人的生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鼠疫流行,死亡人数上千万。二、三次鼠疫流行也影响到中国。大家知道民国时期,东北鼠疫大流行,死亡率约1.7%。当时伍连德先生到哈尔滨组织防治鼠疫,做出历史贡献,他还出版了《中国医史》英文版,是早期向世界介绍中医的英文著作。当时恰恰是中西医汇通年代,也是西方文化冲击中华文化的特殊时期,可以说中医药治疗鼠疫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3.现在还有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医在这次疫情的作用不太认可,怎样看这种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没有必要争论中医是否谁认可,重要的是中西医能够发挥作用、控制疫情、维护人民健康。两个月来,我通过网络平台义诊治疗新冠肺炎30多例,其中重型14例,基本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全部恢复正常状态,包括肺部CT炎症消失、三次以上病毒核酸体转阴,体会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简、便、验、廉的优势作用,特别是整体上对冠状病毒的抑制作用,没有一例出现病毒核酸检测复阳的现象与明显的副作用。

对于不认可中医药作用的人,建议多了解中医,才能正确认识中医,并享受中医。

4.“金柴饮”侧重预防和治疗,对痊愈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如何调理治疗?

“金柴饮”在预防与治疗中得到应用,对痊愈后病人的调理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应用,本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我们治疗的40余例新冠肺炎痊愈出院的病人,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多数痊愈出院病人临床症状消失,胸片肺部炎症消失,病毒核酸检测转阴,身体恢复良好。但有部分人出院后身体虚弱,精神状态较差,甚至失眠、多梦、恐惧、焦虑等;也有肺功能偏低,存在活动后气短、气促、胸憋闷、乏力等症状;也可见心肌损伤、轻度肝损伤以及肾脏病变表现等情况。

前段时间与几位西医专家讨论交流,大家认为新冠肺炎治疗痊愈出院后,应该把肺功能恢复作为重点,特别是遗留的肺部慢性炎症、肺纤维化、肺功能减退等,应该发挥中医药宣肺化痰、降气止咳、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作用治疗调理,帮助患者尽快全面恢复健康。通过近期临床治疗,体会到痊愈出院后的病人治疗调理也比较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心肌损伤、心律失常、轻度肝损伤、肾脏病变尿蛋白等,还有部分病人基础慢性病较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以及部分病人痊愈后,过分的心理压力,遗留有失眠甚至彻夜不眠或醒后不宜再睡、恐惧、焦虑、抑郁等病症,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原则,综合治疗调理,而不是拘于一方一药解决问题。

5.中医药如何全面认识新冠肺炎?如何向世界学术界发声,如何向全球发声,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用上中医,享受中医?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研究文章很多,如新型冠状病毒对生殖功能的影响,也有人认为该病毒具有艾滋病病毒的部分特征,抑制免疫系统等。中医药治疗在抑制病毒的基础上,更注重人体的整体功能调节和提高自我康复能力,我们观察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案例,不仅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精神状态良好,没有发现明显的后遗症。然而从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突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一种新病毒引起疾病的认识,无论中医、西医专业人员都应该尊重科学研究成果、尊重中医疫病防治规律,共同深化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不断提高防治能力而维护民众健康,这既是我们这一代中医的价值观和科学观,也是追求“大医精诚”的历史使命。 

对于一种新的突发流行传染性疾病的认识,一方面加强运用科学的方法如真实世界研究、循证医学评价等以及相应的作用机理研究与药物基础研究等,力求与现代科学和医学接轨,同时也应该注重遵循中医理论与实践规律,揭示新冠肺炎发病特点、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这是中医药不断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只有善于传承精华、不断深入研究、勇于守正创新,才是有效控制新冠疫情的有效途径。

对于突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非常重要。在武汉疫情防治一线,中医界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三位院士均牵头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相信一系列高水平论文、特别英文文章能尽快发表,能够使国际学术界认识中医药疗效并逐渐形成共识。围绕新冠肺炎防治,中医药研究成果与学术论文要突破文化差异与区域差别,突破学术偏见,突破利益驱使,及时发布研究成果,让科学界、医药卫生行业与民众、社会共享,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使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简介】

曹洪欣 医学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被俄罗斯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40余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博士后100余名。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