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联盟动态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深度观察

瞭望丨中医药锚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02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冉燃  

 

◇新时代的中医药,该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    ◇中医药的发展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随后发布。“《意见》系统回答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对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药质量监管、推进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等重点任务进行部署。大会和《意见》必将对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光荣评论说:“大会奏响了中医药事业大发展的主旋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医药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西医迎来“并重”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医疗实践,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但自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中医药地位几经沉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也曾出台一系列政策。但实践中,中医在医疗投入、人才培养、基层覆盖等方面的发展一直不容乐观。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医药工作,并赋予其“五种资源”的崭新定位,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获得国家支持的信号愈加清晰。    在黄璐琦看来,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振兴发展期,正步入行稳致远的新阶段。    今年8月,新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下称医保目录)发布。此次发布的常规准入部分共2643个药品,包括西药1322个、中成药1321个(含民族药93个)。    黄璐琦说:“这是医保目录第一次实现中药、西药数量各占50%的情况,也是‘中西医并重’在医保目录的首次体现。我相信,随着中医药作用的日益凸显及国家的高度重视,‘中西医并重’将在更多领域真正到来。”    此次《意见》更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坐标方位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定位之高前所未有。    孙光荣对此并不意外。这位曾参与国家和地方“七五”至“十三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研讨、起草、论证的中医名家,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他说:“中华兴则中医兴;中华文化繁荣则中医药学繁荣。”    摆正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站在新的坐标方位观察,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看点在于能否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据本刊记者了解,《意见》原本的名称只提及传承发展,“创新”二字是后期修改中特别增加的内容。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岐黄学者王键看来,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时代生命力。没有传承,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根和魂;没有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就没有时代活力和价值作用。传承和创新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双轮,也是提升中医药疗效和服务能力的根本举措。    黄璐琦认为,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需要体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8个字。“传承就是充分认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及意义,以高度文化自信传承中医药;创新就是梳理和强化学科主体意识,实现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发展。但要注意,创新前面还有守正二字,守正就是要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在我看来,坚持守正创新才是当今时代研究、发展中医的正道。”黄璐琦说。    孙光荣对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理解是: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是正本清源的中医药学,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是与时俱进的中医药学,如果抱残守缺就违反了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律,也必然逐步萎缩,创新是发展的路径。“更直接来说,就是既不能异想天开、异化传统,要保证传承精华,蓄积源头活水;与此同时,又不能夜郎自大、裹足不前,要结合现代科技创新发展。具体而言,理论求诸典、经验求诸师——此即守正,专长求诸野、特技求诸新——此为创新。”孙光荣说。    孙光荣更强调,不管是传承还是创新,诚信都是第一位的。“如果在传承、创新中只是做些虚华的表面文章、表面功夫,而不是切实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中医药要姓“中”    要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亟待破解。    当前,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弱化、中医技能退化、中医特色淡化等问题,影响了中医的传承。    黄璐琦表示,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这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在深化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医保支付、药品审批、科研创新等领域的改革中,尤其要注意突出中医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用标准、规范固定下来,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和政策体系。“总之,中医药要姓‘中’。”    王键说,中医药学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指导下,在总结数千年我国人民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治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体系,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学内涵博大精深,特色优势明显,文化积淀深厚,传承历史悠久,创新潜力巨大。因此,中医药人一定要坚守文化自信、学术自信、疗效自信,而不是盲目地“以西律中”。    与此同时,黄璐琦主张中医药要把创新鲜明地写在发展旗帜上,不断推进中医药的发展思路创新、政策机制创新、治疗思路创新、诊疗技术创新等,让创新贯穿中医药的一切。    在王键看来,开放本就是中医药的特征,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能局限在医学,而要构建多学科开放的格局,鼓励科技、哲学、人文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丰富治疗方法,研发技术装备,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争取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使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