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上午八时许,位于广州市客村立交旁的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名医大讲堂大门早早敞开,迎来今天前来学习的一百多位学员。这是2017年开讲以来的第100讲。今天如往常一样,上午是讲授中医理论,下午分享名中医临床经验。但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前来听讲的学员已经从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人。值得一提的是,正值全国中医药大会胜利召开,习总书记作出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大家在岭南的秋天里感受到的是新时代的春风,精神十足!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要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是中医药事业的根本,是中医药发展的薪火,是中医药创新的第一资源。
昨日,人民日报评论尖锐指出:“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中医不姓‘中’的倾向。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名为中医,实质是西医。”如果没有了“守正”的人才培养办法,中医药传承将离宗断根。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师承教育真正符合中医人才培养的“守正”之道。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成一代医圣,其弟子王叔和整理和传承其临床经验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万世,堪称师承教育的楷模。到隋唐时期,中医人才培养的官学正式建立,用国家力量保障了中医药人才的造血功能。但那依然是是占总体人口百分之几的少数地主群体所享受的精英文化,普通百姓能享受到的健康保障仍然来自于基层广泛而活跃的师徒传承。在一对又一对师徒、一个又一个师门、一脉又一脉的流派之中,中医人源源不断,传承发展,不仅孕育了金元四大家,还培养了李时珍、吴鞠通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名医。
坚持师承教育这一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方式,中医药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已经实现义务教育的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有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在精英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之外,拥有坚实群众基础的基层师承教育,将成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和有效地建立与总体人口基数相匹配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而走在改革前列的就有广东中医师承教育研究中心,以及所他创建的中医师承“广东模式”。
中医师承“广东模式”,坚持师承教育“守正”之道。回归中医经典的学习,首先要回归经典学习的有效方式——师徒授受。由于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变革以来中医药基础文化基础的缺失,隐藏在晦涩文言文当中的中医经验,诸如阴阳平衡、六经病机,五行生克、外感风寒暑湿燥火等等的临床表现,没有指导老师的口传心授,中医经典的学习更难以引路登堂。师承中心无惧困难,通过800余位来自广东省临床一线的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名中医积极探索,将这一方式设计成以中医经典为总纲的“3+1”模式。无论是毫无基础却立志进从医的“小白”,还是有三十余年家传经验的确有专长人员;无论是活跃于广阔乡镇的赤脚医生,还是熟稔现代科学的西医,要成为一名中医,都必须通过中医经典、四诊合参、方剂汤头、中药性味等等的基础理论训练,建立中医思维。每周名医大讲堂,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在三年时间当中,1000多名师承学员当中的每一位,不仅要完成超过420个工作日的临床跟师学习,更有上千个夜晚对临床病例进行整理和分析,还会在近四百个周末开展跟师义诊、参加业内专家学会和技能研修,将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只有坚持不变中医本色的师承教育,才能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坚实信念下,培育“守正不离宗”的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层。如果中医失去了基层,那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师承中心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抓住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改革的机遇,以《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卫生部52号令)》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卫计委15号令)》为政策依据,将师带徒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完美结合,向徘徊在合法行医门外的广大基层中医药从业者开放,实现了基层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这是有别于以结果认定为导向的“专长医师”制度设计。因为基层百姓需要的是“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是承担起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重大使命的全科人才,依靠一技之长显然是不够的。“广东模式”面向全社会开展人才选拔,极大地扩充人才的社会基础。建立师徒关系不依靠行政命令,不看重名誉身份,只考验学医者“大医精诚”的初心,并在三至五年的跟师学习中不断考察从业者素养和临床技能,以“宽进严出”的方式壮大基层全科中医药人才队伍。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医药海外中心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师承教育也要全面向世界开放。通过师带徒这一独具传统文化特色的名片,中医药事业将不仅引领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潮流,并且能够向世界充分展现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习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当中的“文化自信”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