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联盟动态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大智慧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30


 

    2500多年前诞生的老子《道德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哲学作品,它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奠基作。福州大学教授陈润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信息化教学手段深度融合,成为慕课中的“金课”。该课程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老子《道德经》。将老子的万事万物“道”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融合,通过对《道德经》哲学的品读,用“道”的哲学滋养心灵。

    《道德经》分为《德经》《道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历代皆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传统哲学、军事、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表明缺“德”不可。

    “道”是浑全之朴,是“众妙之门”。“道”生万物,又涵于万物中。即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道”是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陈润华教授认为,《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老子以“道”作为整个世界的本源,构筑了由“道”而生的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的生成体系与生态秩序。所有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道,根据老子《道德经》这些理论,陈润华教授总结出对《道德经》鉴赏的三个层次。

    天人合一,协调之道

    第一个境界是身体机能的道,人要达到健康就必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即每个人想要生存发展,第一个基础是身体要健康,这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一个标志。而天人合一的状况,就是身体机能与天气、阴阳变化共舞。所有的事情跟阴阳矛盾都离不开,如军事上的进攻和防御,进攻就是阳,防御就是阴。老子告诉我们,道生一,一生二;为什么一生二?生命向前发展就是阴阳对抗;阴阳对抗要找到新的解决办法,所以二生三,这样,万物都生出来了。

    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新阶段的医学典籍《内经》同样也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从天地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生存之道

    人的事的生产发展境界,即第二个境界,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主客观统一,就是精神上的知行合一。

    为什么讲“道”是知行合一呢?“道”,最早见于甲骨文,先写一个“首”,再写一个“走之”。“首”就是人头、脑袋的意思,代表人的思想。“走之”代表的就是走路,人的行动。“道”的本义为道路,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道德经》通篇讲的就是“道”和“德”,这是其核心要旨。“道”就是有想法,然后付诸行动;有行动,也要伴之以思考,即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主客观统一,即知行合一。“德”是知行合一实现基础。知行合一就是首先要重视发展生存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才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行动。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与《道德经》所阐述的“道”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把老子这一“道”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独创心学一脉,构筑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天时地利,制胜之道

    第三个境界,即经营好天时地利人和,致事业厚积薄发。陈润华教授根据《道德经》,进一步明确了《孙子兵法》的“致”胜之道,阐述归纳了《孙子兵法》原文中涉及的八十多个领域及关键字的“制”胜之道,正如孙武的后人孙膑在《孙膑·兵法八阵》里面描述的:“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就是说战场上的王者之将,必须至少懂得六个道的综合应用。第一个是天道,天气的变化规律。第二个是地形、地物的应用规律。第三个是人类进化规律、事物进化规律。第四个是对方力量的变化规律。第五个是战法的变化规律。第六个是诡道,就是可以打败对方的机会来了,就要乘胜追击。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大雾天气,这是天时,是天气的变化规律,还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这是心理的变化规律。

    陈润华教授说,从《孙子兵法》就可看出,《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学会运用连续、发展、全面考虑问题的观点,来解决问题;不能一时冲动,遇到任何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暂时搁置,要找机会,汲取力量,等待战机一来就要趁势而上,全力以赴解决问题。《道德经》中的思想如此深刻地在中国兵学长河中打上烙印,与老子高屋建瓴地在他所说的“道”的立意下论兵有直接关系。老子正是依据他的哲学思想,阐发独具特点的战争论及一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战争指挥艺术,为中国历代兵家所推崇。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