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解义。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解:最上乘的人闻道之后,会辛勤的修行,勤于修证道;中乘人闻道,对道的反应是若存若亡,对道的感觉是有无皆可;最下乘的人闻道之后,会对“道”这样的教育感到非常的可笑。最下乘的人若不觉得“道”的教育是可笑的,那么道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古时候建立修道的言论就有这样的话:
明道的人在世俗人看来好像是愚昧的,觉得他们不够聪明(实际这是修道者的大智若愚);
修道进道的人在世俗人看来好像人倒退的,别人追求欲望,追求得到更多,而进道的人却对这些不感兴趣,所以被世俗人感觉是倒退的;
想要把道弄成平地,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道,实际上这是自身的缺点和毛病在作祟;
有德的最上乘的人,好像都会虚怀若谷;
有德的中乘宽广之德的人,好像都会谦虚低调。
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立道德,就好像为了自私的欲望去偷窃的小偷,按照人类自私的意愿去建立道德,就好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去偷窃的小偷;
道真正的本质在世俗人看来,好像是违背和改变了世俗的正常发展的;
越是非常洁白无瑕的人,好像越是能够看淡别人的侮辱;
越是心中方正有原则和规则的人,越是能够摆脱方正的原则和规则的束缚,心就越不会被困在某个方正的原则和规则的角落;
越是了不起的大器,越是晚成;
越是大到可以传播整个宇宙的美妙的声音,越是难以希求;
越是大到可以与宇宙同体的形象,越是无形的,即形象越是大了,你越难发现它的整体形象;
真正的道都是隐藏在无名无相的真如自性状态里。
大丈夫唯有证悟了道,才能够真正做到善于施与并且获得真正的无上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