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与规律,仁者乐山,文人爱石,赏石艺术的载体源自“自然”,其审美精神崇尚“自然”。赏石文化为正越来越被现代人认可,标志着自然物品与艺术品界限被打破,文人们以石喻人、寄情于石的雅趣得以传承。
所有的艺术品中,再没有比石头更完全的自然物了。中国人也是因喜欢自然而喜欢石头的。虽然在各个时期,为了某种目的,会在石头上加上一些人工的痕迹,但是中国人一直强调它作为自然代表的完整性。即使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审美对象的一分子、一件艺术品,石头的本质也是无可争议的自然。
自然是什么?就是那伟大的哲学——“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中的“自然”和“天”。中国人可能苛刻地挑剔一件其他人工艺术品,看其是否能够企及“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高度,对石头却不会有这种怀疑。与其他艺术创造不同,一块好的石头,就可以幻化作自然,就是一个混沌宇宙的存在,是中国人喜欢的感性、抽象和诗化的极致。而且它们即使昂贵无比,也呈现那种比较容易亲近的自然状态。从享受自然的性价比考虑,拥有一块物质和精神并存的石头,无疑是上佳的选择。
中国人喜欢石头,又不单单是喜欢自然——否则我们整天徜徉在山林间,就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是在认同自然本质的前提下,喜欢石头的文化特征,甚至在体味文化得到满足后,又可以自然而然地忘却自然。这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自古以来中国人叠石造园或者赏玩清供,目的都是要接近自然,但实际选择的石头,却是极端的不自然。我们爱的,恰恰是大家常说的“奇石”,是稀少的、珍贵的、奇怪的,是自然中的最不自然的石头。这就是我们选择过的自然——我们不喜欢单纯、直白、不经过文化处理的、纯粹的自然,只有带着明显文化意味的石头,才能够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这所谓的文化意味,有我们的审美理想,有我们的人文追求,有我们的哲思妙想,如是,我们立乎自然,却是超乎自然了。
遗憾的是,近代以来,随着旧秩序的瓦解与新秩序的建立,原本以文化为支撑的对于自然的认识没有得到很好传承。中国人还是非常喜欢石头,却已经不能够自觉从文化、审美的角度接近自然。现代人无法在自然中建立自己的价值,就只能寻找表面与浅显的突破口,比如宝石——价格代表价值,或者像什么东西——从最简单的视觉判断开始。
西方的传统的人像雕塑大多用轮廓打造有限的物象,而中国的传统赏石却用“意”、“象”和“理”打造无限的空间。读书、绘画、写诗、打坐皆蕴含着古代的文人修心的永恒追求,赏石亦是传承古人心象的载体之一。过往烟云,此刻离合;世情似水,石不能语;赏石活动延续着古人独特的追求与志趣,赏石文化延续着千年的文人风骨,也精确地延续着华夏的文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