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联盟动态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心学内涵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1-10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心学内涵(草稿)

作者:苏树华

 

《道德经》上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修行人的返璞归真、返本还源的一个次第过程,而不是世人所妄想的物理学意义上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究竟是何义?若欲了知,当须从心性学意义上了知这五个概念。如何是人?如何是地?如何是天?如何是道?如何是自然?

如何是人?答曰:善恶参半之德相也。

如何是地?答曰:厚德载物之德相也。

如何是天?答曰:虚空包容之德相也。

如何是道?答曰:觉性灵明之德相也。

如何是自然?答曰:体相一如之本然也。

人法地。

这里所说的“人法地”,是心性学意义上的人,是心性学意义上的地。若人当作物理学意义上的“人法地”,那么,“人法地”就变成了“四大色身之人,效法承载万物之地”。四大色身之人,效法承载万物之地,能效法得了吗?人吃三碗饭,到了第四碗,那就承载不下了。第四碗饭都承载不下的人,怎能像大地一样承载万物?

走向圆满的修行,为何从“人法地”说起呢?这是因为,六道之中,人道是修行的起点。何以故?心中的地狱众生,饿鬼众生,畜生众生,这是倾向于恶的心理势力,这些倾向于恶的心理势力,谈不上向上的修行。譬如有人,见到一物,便生贪着。更有甚者,不择手段,试图占有。这是恶上加恶,不是向上向善。

六道之中,人道是修行的起点,所以,《道德经》谈论走向圆满的修行,是从“人法地”说起的。人法地,就是放下狭隘的自我,显出博大的胸怀。也就是说,要做一个有胸怀的人,要做一个有承载的人。我们向着这个有胸怀、有承载的方向努力,便是《道德经》所说的“人法地”。

地法天。

“地法天”所说的地,所说的天,是心性学意义上的地,是心性学意义上的天。若当作物理学意义上的天,若当作物理学意义上的地,那么,“地法天”就变成了大地效法天空。人要让那大地去效法天空,这厚重的大地,又怎能听人的使唤?若是“地法天”成功了,大地变成了天空,这世上岂不少了一个大地?这世上岂不多了一个天空?岂有此理?

厚德载物,这是一个人的胸怀,这是一个人的承载,这是一个人的地德。当人经历了“人法地”的自我提升,当人具有了大地的品德,他的修行还须更进一步,那就是化空万有,不住一法,犹如虚空,任他风云空去来,任他雷电虚生灭,虚空则一物不挂,朕迹不留。一物不挂,朕迹不留,便是心学意义上的“化空万有”。我们向着“虚空含万相,一物也不挂”的方向努力,便是《道德经》所说的“地法天”。

天法道。

风来竹面,雁过长空,如是应缘,如是接物,便是一个人的天德,也是一个人的天貌,也是一个人的天境界。然而,这个人的天境界,尚未触及到天地万物的根。是故尚须更进一步,透过天境界,见到天地根。我们向着根源上参,向着根源上见,誓愿透彻根源,便是《道德经》所说的“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非独悬的一物,道非离心而有,道是朗照十方的无相心体,道是普现万相的觉性灵明。道不在遥远的时间尽头,道只是诸人当下的永恒。凡是悟了这个无相心体,而又住在这个无相心体上的人,用教下的话说,那就是兜衰内院住的人,有宗下的话说,那就是高高山顶立的人。这时,此人的修行,须更进一步,打破内外,粉碎高低,直至内外一如,高低一味,方是究竟了手处。从本来无一物的素法身开始,向着具足万德的庄严身进取,便是《道德经》所说的“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心学内涵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