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初,漫步在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铎山镇木杉坳东风村,蓝瓦白墙,一幢幢错落有致、风貌统一的民居在郁郁葱葱的生态美景衬映下格外靓丽。
在冷水江市戎辉生态农业公司黄桃基地,几十名农民在挥锄劳作,修枝、培土、挖地……“黄桃长势很好,明年就要挂果了。”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木杉坳东风村党支部书记肖子民指着连片的黄桃林介绍。
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金竹山镇素称“煤炭之乡”,2004年前后,煤炭行业井喷,仅肖子民所在的木杉坳东风村,曾经就有近50家煤矿。煤炭业一度是村民的衣食父母,有的集资开矿,有的在煤矿挖煤,有的跑煤炭运输,金竹山镇曾是名副其实的“金山”。
1988年,从部队复员的肖子民很快加入到红红火火的煤炭行业,经过几年打拼,成了3家煤矿的老板。
“煤炭行情最好时,吨煤价格七八百元,一年能挣4000多万元。那时,煤炭业哺育了一批手握大量资金的‘煤老板’,乡亲们也都富了起来,建起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很是风光。”回忆起当时红火的情景,肖子民感慨万千。
然而,无序过度的煤炭开采,许多问题集中凸显:原本青山绿水变得满目疮痍,地表沉陷、房屋开裂、水源枯竭,整个村庄被煤炭染成了黑色。尤其是安全事故频发,金竹山一度成为娄底市乃至湖南煤矿安全“重灾区”。
“那时,村民袋子里有钱建房,却找不到一块能建房的地。”村民李建胜无奈地摇了摇头,“挖煤严重破坏生态,特别是对水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清甜纯净的泉水和井水断流。”水源断绝,就连生活用水也必须到8公里以外的邻县新邵县去装运,且论斤付钱。村民过起了“水比米贵”的日子。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安全生产要走出“瓶颈”,冷水江市由此开启了从“黑色”变成“绿色”的产业转型之路。
2007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肖子民,不顾亲友反对,带头关闭了自己的3家煤矿。随后,东风村整体退出煤炭产业。
娄底市通过制定扶持民营企业创业政策、鼓励银企对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基金等措施,全面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特别是引导煤炭业主、民营老板转型创业。
当年,肖子民自掏腰包200多万元,带领村民在山岭上挖了20余万个树坑,购买适宜种植的杉树苗栽上,封山育林发展林业经济。村民肖建民说:“那一年,我们放下所有事情,就是到山上挖坑,像过去生产队出集体工一样,早出晚归。”
十年树木,如今杉树林已经初具规模,郁郁葱葱,昔日荒山秃岭终于呈现出盎然生机。
植树造林为村庄带来了新希望。2015年,有村民惊喜地发现,村里一口枯竭多年的废弃水井又冒出了汩汩清泉。村民老黄忍不住用手捧了一把说:“比桶装水好喝,井水又回来了!”经化验,井水竟然符合饮用水标准。
仅仅2年多时间,肖子民带领村民流转了2000多亩荒山,修通上山水泥马路,全部种上了杉树和黄桃、蜜橘、蓝莓等果木,建设存栏200多头肉牛的养殖场,将昔日的“癞头山”变成了四季水果飘香的“花果山”。
绿水青山的回归,让肖子民兴奋不已。2015年10月,肖子民组织村民大力打造生态产业链,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农业公司,整修10口山塘水库发展垂钓和养鱼。冷水江市委还安排市人武部对该村的绿色事业进行跟踪服务。
“过去挖地下的煤,发的是子孙财。如今植树造林,是在还子孙的债。虽然还是靠山吃山,但不再是破坏性开采,而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这才是当下该有的绿色幸福生活。”肖子民说。
4月初,漫步在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金竹山镇铎山镇木杉坳东风村,蓝瓦白墙,一幢幢错落有致、风貌统一的民居在郁郁葱葱的生态美景衬映下格外靓丽。
在冷水江市戎辉生态农业公司黄桃基地,几十名农民在挥锄劳作,修枝、培土、挖地……“黄桃长势很好,明年就要挂果了。”冷水江市金竹山镇木杉坳东风村党支部书记肖子民指着连片的黄桃林介绍。
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金竹山镇素称“煤炭之乡”,2004年前后,煤炭行业井喷,仅肖子民所在的木杉坳东风村,曾经就有近50家煤矿。煤炭业一度是村民的衣食父母,有的集资开矿,有的在煤矿挖煤,有的跑煤炭运输,金竹山镇曾是名副其实的“金山”。
1988年,从部队复员的肖子民很快加入到红红火火的煤炭行业,经过几年打拼,成了3家煤矿的老板。
“煤炭行情最好时,吨煤价格七八百元,一年能挣4000多万元。那时,煤炭业哺育了一批手握大量资金的‘煤老板’,乡亲们也都富了起来,建起了小洋楼、买了小汽车,很是风光。”回忆起当时红火的情景,肖子民感慨万千。
然而,无序过度的煤炭开采,许多问题集中凸显:原本青山绿水变得满目疮痍,地表沉陷、房屋开裂、水源枯竭,整个村庄被煤炭染成了黑色。尤其是安全事故频发,金竹山一度成为娄底市乃至湖南煤矿安全“重灾区”。
“那时,村民袋子里有钱建房,却找不到一块能建房的地。”村民李建胜无奈地摇了摇头,“挖煤严重破坏生态,特别是对水资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清甜纯净的泉水和井水断流。”水源断绝,就连生活用水也必须到8公里以外的邻县新邵县去装运,且论斤付钱。村民过起了“水比米贵”的日子。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迫在眉睫,安全生产要走出“瓶颈”,冷水江市由此开启了从“黑色”变成“绿色”的产业转型之路。
2007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肖子民,不顾亲友反对,带头关闭了自己的3家煤矿。随后,东风村整体退出煤炭产业。
娄底市通过制定扶持民营企业创业政策、鼓励银企对接、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基金等措施,全面激发全民创业热情,特别是引导煤炭业主、民营老板转型创业。
当年,肖子民自掏腰包200多万元,带领村民在山岭上挖了20余万个树坑,购买适宜种植的杉树苗栽上,封山育林发展林业经济。村民肖建民说:“那一年,我们放下所有事情,就是到山上挖坑,像过去生产队出集体工一样,早出晚归。”
十年树木,如今杉树林已经初具规模,郁郁葱葱,昔日荒山秃岭终于呈现出盎然生机。
植树造林为村庄带来了新希望。2015年,有村民惊喜地发现,村里一口枯竭多年的废弃水井又冒出了汩汩清泉。村民老黄忍不住用手捧了一把说:“比桶装水好喝,井水又回来了!”经化验,井水竟然符合饮用水标准。
仅仅2年多时间,肖子民带领村民流转了2000多亩荒山,修通上山水泥马路,全部种上了杉树和黄桃、蜜橘、蓝莓等果木,建设存栏200多头肉牛的养殖场,将昔日的“癞头山”变成了四季水果飘香的“花果山”。
绿水青山的回归,让肖子民兴奋不已。2015年10月,肖子民组织村民大力打造生态产业链,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农业公司,整修10口山塘水库发展垂钓和养鱼。冷水江市委还安排市人武部对该村的绿色事业进行跟踪服务。
“过去挖地下的煤,发的是子孙财。如今植树造林,是在还子孙的债。虽然还是靠山吃山,但不再是破坏性开采,而是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这才是当下该有的绿色幸福生活。”肖子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