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生态养殖

江苏南京:新农人返乡创业 用好“三法宝”勇做“农潮儿”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1-21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十年,对于38岁才开启回乡创业之路的张思洋来说,颇有一种大器晚成的意味。日前,记者来到浦口区永宁街道西葛社区,在一排排橘黄色的农房里,见到了这位“爱折腾”的新农人。他创办的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陆续带动3000余人参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他们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推动村民致富增收。
 
“十年,我摸索出了一个道理,干农业,就要跟着政策走、随着潮流走、带着人才走,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三大法宝’,缺一不可。”张思洋坦言,回顾十年,他很庆幸选择了回乡创业,无论是政策还是氛围,他都认为自己搭上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高速列车”。
 
 
跟着政策走,把握每一次发展机遇
 
2013年,38岁的张思洋已经在城里站稳脚跟,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回乡创业。
 
理由很简单。他发现国家对农村越来越重视,政策支持多,扶持力度大,“回去的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9月23日,秋分。”
 
可是,回乡干什么?
 
刚计划流转土地办个垂钓基地,没想到差点踩了“红线”——相关法律规定,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离开家乡久了,对具体政策和农村情况不熟悉。”张思洋有了反思:要想做好农业,必须跟着政策走。
 
思考再三的张思洋决定养殖小龙虾,他和5个农户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流转了300亩土地,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2014年下半年,合作社迎来大丰收,每亩高达上万元的收益吸引了不少村民,社员也从初期的5名社员发展到32名。
 
发展步入正轨,隐患随之出现。社区及全街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被扔掉的死鱼死虾会很快发出恶臭,冰鱼等蛋白质饵料残留也对塘口造成污染。
 
“不行,这跟国家提倡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不符!”查找资料、走访科研单位,张思洋决定引入一种原产于美洲的名叫黑水虻的腐生性水虻科昆虫。这种虫子以厨余、农产品下脚料等有机垃圾为食,虫粪还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有机肥,其本身也可作为小龙虾的饲料。
 
面对社员的不解,张思洋从政策讲到市场,从技术分析到收益,“你问效果啊?那当然超乎预料。”张思洋笑了,黑水虻项目自2019年投产至今,累计产值逾2000万元,同时多次获得省市农业创新奖、环保类大奖。
 
“下一步呢?”面对记者提问,他指着远处的田园,“你看啊,都市农园已经打造好了,咱要发展休闲农业了!”
 
随着潮流走,要做就做“农潮儿”
 
开发自己的小程序,将更多公域流量转为私域流量,这在合作社发展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互联网+”全新销售模式兴起,眼看网购人群越来越多,张思洋不敢怠慢,一有空,要么手拿电商书籍,要么浏览电商平台,电商培训也一次不落地参加。
 
勇于挑战,但绝不盲目。张思洋深知,一股脑地跟风可能会让自己在这阵风里越陷越深。2017年,他选择先跟全国物流冷链龙头企业顺丰合作,将合作社制作的卡券分发到快递小哥手中,再由他们在日常客户人群中展开推广,这一模式不仅让顺丰由原先的服务方转变为合作者,更让所有快递小哥成为合作社的地推成员。
 
“效果非常明显。”张思洋介绍,高峰期合作社顾客呈现倍数级增长,产品远销上海、浙江、安徽、河南、广东、深圳等地,“仅一年,顺丰合作费用达到318万元,意味着背后销售额多达2000多万元。”
 
小龙虾“越走越远”,张思洋继续“折腾”,开发“简诺领鲜”小程序,在抖音、淘宝平台分别开设简诺企业店铺,上线小龙虾系列产品及鲈鱼类等深加工产品,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生鲜版图”,线上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源源不断,一时供不应求。
 
如今,他还与“叮咚买菜”“盒马鲜生”等知名生鲜平台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获得了稳定的生鲜产品输送渠道,生产销售体系愈发完善。
 
带着人才走,培养更多“能工巧匠”
 
今年,最让张思洋上心的是刚刚打造的总规划面积430亩的“简诺田园”,这是一处集教育课堂、果蔬生产采摘、农副产品展销为一体的科普研学基地。
 
天天围着田园转,不是因为投资大、事情多,而是因为张思洋发现原有团队成员“带不动”。
 
原来,合作社从小龙虾起步,原有电商团队成员大都善于推销产品,不懂得如何服务客户。“以前他们线上交流,只要把东西卖出去就行,现在不一样,田园面向都市人群,大家来消费,就是要玩得开心,因此如何服务好他们更重要。”张思洋坦言,在这一过程中,他更加明白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在距离较近的滁州租房子、为社员报名参加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传授自己的销售和管理经验……十年来,张思洋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和保障,积极挖掘人才潜力,为优秀人才入社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将人才留在合作社、服务乡村。
 
年轻,大都生于农村、长在农村,这是张思洋团队成员的特点,“这样的成员有情怀,肯干事,且善于学习,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张思洋说,他希望能够进一步激发年轻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成为下一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微访谈
 
记者: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您如何理解一个人带动一群人?
 
张思洋:随着“三农”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个人带动一群人,早已不是当初意义上的“富口袋”了,而更应该转向为“富脑袋”,这也是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所在。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我希望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城市人群加入其中,成为“新村民”,实现当地物质和精神的“双改变”。
 
记者:您多次提到培养人才不易,目前这方面有哪些难题和探索?
 
张思洋:在人才招引方面,心理建设比资金投入往往更大。对于合作社而言,从招聘到培养,往往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过去了,人员流失了,这种心理上的打击是更大的。为了破解难题,我们也一直在摸索,比如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学生们在实践的同时也进入我们的视野范围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物色到适合且愿意在乡村发展的“后备军”,从而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记者:随着社员越来越多,所从事的范围越来越广,合作社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张思洋:让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试验田”,让农村成为一个“近者悦、远者来”的好地方。十年来,合作社顺着国家政策、农业发展大势一步步走到今天,从最初的一产到如今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是城乡融合发展机遇下的必然趋势。我们尚未可知未来的机遇在哪里,但我希望可以把握好每一次机遇,在合作社的引领带动下,推动永宁、浦口乃至整个南京乡村“内外兼修”。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