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红+绿”产业链,红色旅游小镇崛起

媒体报道 曦元 浏览 评论
高潭新貌。

高潭新貌。

中洞改编雕塑和广场。

中洞改编雕塑和广场。

▲▲高潭新貌。

▲▲高潭新貌。

改造后的高潭市场。

改造后的高潭市场。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姚木森 摄

本版图片均为记者姚木森 摄

  地处惠州最东边的高潭镇,是惠东县最偏远的乡镇,同时也是中国首批之一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曾做出巨大牺牲的革命老区。虽然经济发展较慢,但正是因为开发较晚,高潭保存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拥有着绿水青山的自然风景。去年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为契机,扎实推进高潭 “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工作,为当地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推动高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老区人民脱贫奔康。

建设改造一批红色景观景点,红色旅游小镇正在崛起;绿色化特色产业正在壮大,带动老区人民增收致富……在新时代下,一“红”一“绿”让高潭革命老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老区人民正以“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后续工作为主线,推动高潭加快发展、绿色崛起,全力谱写高潭老区新时代振兴发展的新篇章,为助力惠东构建山海统筹发展示范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个基地”“十件实事”】

革命老区焕发新容颜

  驱车从惠州市区前往高潭需2个多小时,从汕尾海丰方向经过省道242线进入惠东县高潭镇。道路虽然逶迤弯曲,但与以往相比,平坦了不少。新铺的沥青路直抵高潭圩镇,路上不时还会出现一些温馨的路标提醒。

通过蜿蜒的山路,偏处一隅的革命老区逐渐展现出山清水秀的一面,随处可见当年革命遗址及后来兴建的纪念设施。如果恰逢周末,人流如织,熙熙攘攘的场面好似春节,其中不乏有来自深圳、广州的游客。与两年前相比,情况大为不同。当时,高潭还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习惯,傍晚6点天黑后,整个镇街一片沉寂。而现今,随着马克思街、列宁街街道两旁竖起一盏盏路灯,高潭圩镇有了“夜生活”,街道两旁的店铺在忙着做生意接待客人。据高潭镇政府数据显示,仅在2017年,到该镇参观学习和旅游的人数达10万人次,有力地促进该镇旅游业的发展。

这一切改变源于高潭从去年开始致力“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的建设。2016年6月30日,惠州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赴惠东高潭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作出在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部署;2016年8月,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印发《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实施方案》,全力推动高潭革命老区建设。根据方案,高潭要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三个基地;同时办好十件实事,包括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建设干部教育培育基地、规划建设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潮惠高速连接线、完善供电基础设施、完善宽带通信设施、新建高潭革命历史陈列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潭由此吹响了步入黄金发展期的集结号。在去年,项目投资规模、建设数量、建设速度创近百年之最。据介绍,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建设项目(除中洞抽水蓄能电站)22个,建设总投资约21.83亿元,投资总额是近十年来的数十倍。除潮惠高速连接线惠东县高潭镇公梅至中洞公路改建工程建设于2017年1月启动外,其余建设项目均在2017年4月陆续动工建设,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了任务重、难度大的各项工程建设,创造了“高潭效率”和“高潭速度”。

去年11月11日,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成功举办,整修一新的 “东江红都”高潭出现在众人面前,高潭新形象遂走红惠州乃至广东。

【红色旅游小镇】

建设改造一批红色景观景点

  高潭作为革命老区,曾诞生了最早之一的苏维埃政权,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活动的重要地区,留下了数量众多的红色遗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特色鲜明。1927年11月11日,惠东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当天的会议将高潭圩老街和新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这两条街道是当地重要的商业街,沿街有数十家商户。如今经过改造,两条街道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长约257米的“马克思街”和“列宁街”部分路段(长约264米)以及两条横街,如今均改造成为步行街,两侧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列宁街其余部分路段从纪念亭到高潭派出所门前段进行道路升级改造,长度约415米,主干道宽约9米,机动车道采用沥青路面。街道设置景观照明,夜晚灯光亮起,两条街道显得格外庄严。

高潭留存着不少革命遗址,历史故事多,通过推进“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工作,对当地的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修复、挖掘和展示,形成一批红色景观景点。

高潭全镇14个村(社区)有10个村(社区)具有红色革命旧(遗)址资源。目前,该镇已发掘的革命旧(遗)址、纪念设施、名人故居共44处,其中革命旧(遗)址28处,纪念设施7处,名人故居5处,战斗旧(遗)址4处。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修复较好的有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高潭区苏维埃政府办公旧址、中洞红军井、红军磨坊、红军医院、红军俱乐部、兵工厂、湖山书舍、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等,以及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高潭革命老根据地烈士纪念亭、高潭老苏区革命纪念堂、中洞革命烈士纪念碑、中洞革命纪念广场、南昌起义军中洞改编纪念亭等革命纪念建筑。随着该镇革命旧(遗)址的挖掘和修复,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丰富,为该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

目前,高潭镇编制了《高潭镇红色旅游小镇规划》和《高潭“东江红都”特色小镇创建方案》,为把高潭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东江红都特色小镇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和基础,同时,对高潭景区外部旅游交通标识牌进行了升级改造,规划了红色旅游线路,制作了红色旅游手册,红色旅游软硬件进一步完善,此外,还积极开展高潭镇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目前已完成 《高潭镇旅游发展规划项目设计方案》、《红军路景观标识设计方案》。

【城乡硬件设施】

建设绿色美丽高潭

  值得一提的是,高潭近两年城乡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通往高潭镇的道路就只有一条路窄弯多的县道,藏在深山的高潭鲜少与外界接触。如今,通过“十件实事”,潮惠高速连接线结束了高潭革命老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目前,潮惠高速连接线高潭中洞至公梅段和高潭公梅至汕尾交界段圩镇2公里段以及镇区东环路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潮惠高速连接线其余路段正在动工建设,预计2019年春节前完工。随着潮惠高速连接线、圩镇东环路以及鹰光公路改扩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高潭镇往来县城及惠城区等地将更加方便快捷。

近年来,高潭镇共投资2635万元,建设卫生院门诊大楼、镇敬老院、镇文体广场、改造升级镇综合文化站及配套设施、建设镇便民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村便民服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惠民水平不断提升。供电通信基础设施等也不断完善,当地已将高潭供电基础设施实施方案的长电网升级改造项目纳入2017年投资计划,中心村批次项目5个已全部完工,总投资113万元;2017年次项目17项已全部完工,总投资665万元。二是投资55万元,完成了高潭镇政府、高潭革命烈士纪念碑、中洞村委会、百庆楼、百祥楼等核心公共场所一期50个AP建设,实现WiFi全覆盖,二期48个AP已完成24个AP建设,其余AP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绿水青山,是发展的基础,高潭细心呵护着这些资源。高潭深入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扎实开展绿化高潭行动,全力保护高潭青山绿水,加强封山育林,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投资1300万元建设高潭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目前厂区等主体工程已完工,圩镇污水管网改造正在施工中;投资200万元建成黄洲、普联、大星、金坑等4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得到有效解决。

近年来,高潭镇还大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该镇水口村、水下村、公梅村、金坑村、福田村、普联村、黄沙村、新联村、黄洲村、星光村、甘溪村、大星村、中洞村和圩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312万元。此外,高潭临时自来水厂建设已完成,计划投资1500万元新建自来水厂项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高潭镇还扎实推进黄洲河“三清一护”治理,继续抓好中洞河涌整治工作,深入开展新联河、黄沙河等河道清淤绿化工作,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河流,确保水源质量。

【壮大绿色产业】

带动老区人民增收致富

  大山深处的高潭,满目苍翠,鸟语花香,生态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高潭借助原有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老区人民增收致富。2017年,全镇第一产业增加值2.1亿元,增长7.4%;平和蜜柚、绿茶、石斛、百香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项目初具规模,其中平和蜜柚种植面积1100亩、绿茶种植面积1000亩,石斛注册了“高潭铁”品牌,绿茶注册了“红都春”品牌,推动了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打造升级“高潭三珍”——— 明姜、粽子、蜂蜜以及巴桔酒、糯米酒、米酒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产品远销深莞汕。

据统计,2017年,特色农产品年产值达2650万元,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高潭14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达7万元以上,扶贫户家庭收入明显提高,在两轮扶贫开发工作中,高潭促使13个行政村全部通过扶贫验收。

在新农村建设中,高潭镇中洞村和泔溪村被惠州市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范围,目前这两个老区重点村、“红色村”正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洞村5个村小组首批有关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40多个项目基本完工,投入近1000万元,该村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红色旅游产业、光伏产业等;泔溪村完成首批有关村容村貌整治、基础设施等30多个项目建设,该村将集中力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

实际上,高潭形成的这种农业产业开发和旅游服务相结合的旅游扶贫模式,对广东省内其他革命老区脱贫奔康具有借鉴性。该镇相关负责人透露出,高潭镇创新红色旅游模式,发展“红色产业经济”模式。该镇充分利用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优势,加大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创新力度,通过开发红绿结合模式、参与体验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等发展模式,以“红色”为支点和引擎,结合生态环境、人文风俗,同时依托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主题,着力开发多样化的红色旅游产品,推进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构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红色产业经济模式。

接下来,高潭将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在现有的发展规模上,结合红色旅游,进一步推广、扩大种植,着力打造万亩蜜柚种植基地、6000箱养蜂基地、铁皮石斛种植基地、2000亩茶叶基地等,做好基地招商建设工作,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蓝图】

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

  “我们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后续工作为主线,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精准脱贫攻坚成果。”高潭镇委书记谢国环介绍,高潭将全力落实“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后续工作,弘扬“忠诚如铁、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高潭革命精神,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打造红色旅游小镇为抓手,全面完成所有工程建设任务,做好现有项目的管理,提升高潭城镇建管水平,同时抓好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推动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尽快落户,确保东江干部学院10月前建成开学,力争年内成功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党史教育基地。此外,推动安墩、宝口、高潭老区连片开发,依托山区资源禀赋条件,构建涵盖安墩、高潭、宝口三镇的西枝江生态经济带,谋划发展红色旅游、绿色农业、教育培训、健康疗养等产业,打造成一个产业互补、深度融合的发展组团。

去年,“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项目的顺利快速推进及90周年纪念活动的圆满举办,“高潭速度”把不可能成为了可能。为推动居民从乡村到城镇的思想认识转变,高潭镇将加快成立相关职能机构,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相关场馆通过第三方进行管理服务。高潭还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带动全镇上下以主人翁的意识,继续发扬高潭革命精神,共同维护和参与高潭的建设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在新的征程中树立高潭老区新形象。

为适应特色小镇发展需求,解决圩镇扩容问题,目前高潭圩镇规划面积为0.8平方公里,需扩容至3平方公里,拟按第一期2万人,第二期5万人进行规划;为解决游客参观、培训学习的吃住等特色小镇发展和拆迁安置地等发展需解决初期300亩备用地规划。

新的征程,新的希望。据介绍,高潭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围绕“一心两翼”规划,辐射带动全镇发展。高潭将突出“红+绿”产业链发展,修复剩余未修复遗址,创建国家级4A级景区,引进有实力企业进行全域打造旅游产业链,解决特色小镇打造的吃、宿、管理等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国防教育基地、连生后勤保障基地等项目落户建设,充分利用荒山发展药材、蜜柚、茶叶种植,利用荒地发展百香果、花卉种植和蜜蜂养殖等产业,利用居民外出闲置房屋较多的情况,发展家庭农家乐、乡村旅游等项目,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红色拓展、绿色农业,大力构建特色鲜明、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力争将高潭打造成为集旅游和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特色小镇。

东江红都,绿色高潭,正迎来黄金发展期。
    来源:惠州日报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