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融合”打通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记者 鲁明)日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平凉市泾川县高平镇举行了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旱作玉米绿色增效及机械粒收活动,活动以“耐密机收品种+覆膜施肥播种一体化+绿色高效栽培+籽粒直收”四大融合的方式,让旱作地膜覆盖玉米籽粒机收正在成为可能。

  十月中旬的陇东黄土旱塬秋意正浓,位于泾川县高平镇的百亩籽粒机收的13个玉米品种成熟待收,3辆联合粒收机整齐排列在田间,隆隆机声此起彼伏……记者从现场了解到,今后农民可以像收小麦一样轻松收玉米。在活动现场,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少昆说,玉米收获成本占投入的近一半,籽粒机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甘肃是一个旱作农业大省,以地膜覆盖为主的旱作玉米种植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非常显著的区域特征,机播、机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难度较大。2015年以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紧密结合旱作地膜玉米生产特点与技术需求,创新农科教、产学研企协同攻关机制,提出了旱作地膜玉米全程机械化竞争力提升模式,在机收品种筛选、覆膜播种一体化、控施氮一次基施、地膜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根据当天的玉米籽粒机收现场情况,“先玉335”“KWS9348”“DK519”等10个品种立秆成熟抗倒性强,果穗籽粒水分为21.2%-24.7%,适宜机械粒收,产量835.0-1090.7公斤/亩,机械粒收成本仅是人工收获的1/4,亩节本增收200元以上。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李新海说,西北应在全国率先实现籽粒机械收获,地膜覆盖玉米的全程机械化是旱作农业的模式创新。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