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行业新闻

黄骅市“新农人”滕金鹏:冬枣树上“结”出创业梦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0-19

 

黄骅市“新农人”滕金鹏:冬枣树上“结”出创业梦

 

本报记者 代苗苗 本报通讯员 刘学艳 摄影报道

“您订购的1万公斤冬枣已装入冷链车,30小时后送达深圳市。”近日,黄骅市滕庄子乡前滕村28岁的滕金鹏(右图)忙着验货、发货,手机响个不停。

滕金鹏读大一时建立了农业合作社,如今有了自己的公司,将乡亲们的冬枣销往全国。今年,他公司的销售额已近百万元。

销售冬枣:变“家里等”为“走出去”

“我生在农家,大学时读的是农学专业,如今成了‘新农人’。”滕金鹏说,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他坚信年轻人在农业领域大有可为。2009年,考大学选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最后如愿被录取。上学后,他把家乡的冬枣带到了学校,同学们惊叹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枣。他在自豪之余,嗅到了商机。

滕金鹏说,村里家家户户种冬枣,因过度依赖外来收购商,好冬枣常常卖不到理想价格。看到收购商压价时村民们无奈的脸,他明白了卖枣不能“家里等”,应该“走出去”。

说干就干。2010年,还在读大一的滕金鹏结合自身所学,利用暑期建立了本村第一个农业合作社。邀请村民入社时,大伙儿都不明白:“你傻啦?读着大学竟还想着种地。”滕金鹏每天早上通过大喇叭广播,中午发放宣传材料,晚上“赖”在乡亲家里谈入股合作社的好处。

经过努力,他在一个暑假争取到80余户农民入社,完成土地流转200余亩。

在一些同学们忙于打游戏时,滕金鹏已经利用课余时间,走南闯北跑业务了。他回忆说,一些商人见他是个毛头小伙子,或冷笑几声,或闭门不见,但他硬起头皮,不放过任何机会,慢慢拥有了客户。

合作社盈利了,原以为滕金鹏在“胡闹”的村民们都对他刮目相看。

做“新农人”:用上淘宝、微信等新平台

2013年,刚刚毕业的滕金鹏尝试着做起了稻田河蟹立体养殖,把原生态

“那时,我一宿宿失眠,反复琢磨自己下一步怎么干。”滕金鹏说,最终,他决定仍在冬枣上“做文章”。他一边和技术团队探讨深加工事宜,一边奔赴全国各地推广冬枣。生鲜连锁店、批发市场……他利用了一切能利用的销售渠道。2013年,刚刚毕业的滕金鹏尝试着做起了稻田河蟹立体养殖,把原生态大米销到了很多大城市。后来,他想再“折腾”一番,便和一位企业家承包了千余亩地种水稻,但以失败告终。

2017年,滕金鹏成立了自己的食品公司,又开了淘宝店、微店,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搞促销,并积极参加食品交流会、展示会等。通过线上线下宣传,他把冬枣的销路越扩越宽。

不断追梦:为冬枣“从树尖到舌尖”搭新桥

2017年秋天,商户向滕金鹏订购了10万多公斤鲜冬枣。为此,他专门雇了10名村民挑拣冬枣。他要求,发出的冬枣不能有丝毫瑕疵,青果、蔫果、裂果等一律挑出,并低价出售。

“磕了一点儿的枣不影响吃,为啥不能入箱”“把好枣放在上面,在下面再掺点儿不好的,不也一样卖高价吗”“你这么实诚能赚钱吗”……村民们很不理解,但滕金鹏不近人情的苛刻,换来了买家的高满意度。2018年,他公司的销售额已近百万元。

在他的努力下,一颗颗新鲜的黄骅冬枣“跳”进泡沫箱,“踏”入冷链车,“奔”往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等大城市。滕金鹏说,他做的事很简单,就是为冬枣“从树尖到舌尖”牵线搭桥。接下来,他将与科研团队合作,制作无添加鲜冬枣片,预计在今年12月份批量生产。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