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行业新闻

乡村振兴,能否先从振兴农业开始?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17

首先讲讲“农业”和“泛农业”的问题。

 

一心一意干农业,收入实在太少,很多农民已经不感兴趣。

 

农业,已成很多真正农民的副业,虽然在身份界定上,很多人的身份证上写的还是农民,比如本人,实际长期常年从事的工作,已经完全和农业没有一点关系了。

 

更准确地,从事农业的主力军,早已完成了从“农民”到“农民工”身份的转变。

 

什么叫农民工?不是从事农业的产业工人,而是从事工业,从事城市服务业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人”。

 

“农民工”还有另外一个含义,最重的活谁干,最脏的活谁干,最累的活谁干,最苦的活谁干,最没有面子的活谁干,都是他们。

 

这些活,对于“农民工”来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比种地强,比种地挣的多,他们心里的幸福指数,不知要比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高出多少。

 

 

这里说的,是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呢,很多已经彻底脱离了乡村,压根就不是在乡村长大的。

 

还有很多,已经基本不会干农活了。

 

他们不少人的身份虽然还属于乡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身上的技能、本领,已经和农业没有多大关系了。

 

现在中国农业的最根本真相是,以小农户为基本主体的老人农业和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及正被国家推着跑的,快速成长的新型农业队伍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与主粮、副业、泛农业比例失衡的矛盾。

 

还有,就是两者虽然干的都是农业,但具体干法和想法,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话题。

 

老人农业是出于农民的本分在干农业,不干,看着地荒着,他的心会疼。

 

新型职业农民,更多干的和想干的,是“泛农业”的事。

 

那些沿着国家既定路线,干规模农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若不动脑筋用心钻营国家的惠农补贴,大多成了这个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很多钻国家惠农补贴的,也没有得到好下场,由于太泛,由于摆在他们面前的,到处都是路,结果绝大部分的路,走到最后,都走进了更深的深渊。

 

本以为摸着石头好过河,很多人走进深渊后,才幡然醒悟,自己摸到的石头,并不是能帮他过河的指路石,而是一颗深水炸弹。

 

到了深水区,才发现压根就无石头可摸。这大概是很多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与困惑。

 

 

产业振兴,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人连“产业兴旺”中的“产业”到底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都是一知半解,又何谈正确的产业导入起步。

 

根据我所接触到的一些乡镇村一把手,县域一把手情况,我敢说,很多县镇村三级书记,压根就没有细读过,国家出台的,各种与乡村振兴有关的一系列重要文件。

 

国家想干什么,很多重要文件中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下面的领导呢,一是没时间细看,二是自以为是、对那些文件囫囵吞枣,然后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地去理解,一本好经生生被他们念歪了。

 

好经歪干,歪经正念,大概是目前乡村振兴一线战场,最普遍存在,也是最深层的问题根源。

 

这里只是简单地点一下,那些狭隘地理解,并点评、抨击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文件的人,知识储备和认知格局不够,能不能谦虚点、低调点,看懂了什么就说什么,看不太懂的,多少虔诚点?

 

这也是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歪经正念”、喧宾夺主的不正常现象了。

 

现在的不少干部、领导,作为中国经济崛起双轮驱动发动机中的一个,满脑子装的,都是引产业、导项目,精通的依然还是从前的招商,轻车熟路的招商思维定势。

 

在一个乡村大转折的新时代,还在用招商思维,以不变应万变,这是最严重的“歪经正念”,最大的懒政、怠政,是很多不正常现象中的最可怕现象。

 

经过前几年农业产业的试水,死了一大批,依然留在泥潭里还在挣扎的,也有不少。

下乡资本和返乡创客者们,消息都很灵通,对于农业,很多人开始选择退避三舍,或选择贴着农业的边走,绕开农业下乡。

 

这种前提下,面对那么多乡村振兴引导性、国家性的资金诱惑,大家不把目光聚焦在“旅游、养老、农家乐、民宿客栈,四季花海、经济观赏园、林木苗圃”等上面,还能聚焦到哪儿!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