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固原市出台《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指导意见(2020-2022年)》,聚焦打响“绿色产品基地”名片,主攻调优种养结构、调大经营规模、调强加工能力、调长产业链条“四大任务”,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是调优种养结构。围绕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和品种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压减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面积105万亩,增加经济作物面积5万亩、饲草作物面积100万亩,推动传统种植业向以草畜产业、冷凉蔬菜、“四个一”经果林、小秋杂粮等高效特色产业转变。优化养殖业结构。推进固原市草畜产业示范区和肉牛改良示范区建设,加快福建融侨固原丰霖现代肉牛产业园项目建设进度,示范**、辐射带动全市18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130家肉牛规模养殖场提质增效。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名优新特品种的引进研发和示范推广,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农产品生产。优化肉牛品种比例,大力发展西门塔尔肉牛养殖,适当保留“固原黄牛”品种。加快蔬菜品种升级换代,发展“宁夏菜心”、速生叶菜、精细设施果菜等高端蔬菜种植。
二是调大经营规模。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2025工业“十强双百”行动,大力培育高标准、大规模、带动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合作,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规范提升农业合作组织。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实现“抱团”发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和专业服务公司为骨干、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固原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五河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园,强化园区新品种、新技术、新规程引进研发推广示范功能,集中打造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每年打造农业示范基地150个。
三是调强加工能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提升马铃薯加工能力。加快马铃薯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开展环保技改,对万吨以上企业环保技改给予适当补贴,落实初级农产品加工减免税费等配套政策。提升粮油食品加工能力。实施粮油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工程,组建以瑞春杂粮、兴鲜杂粮、三泰科技为主的小杂粮加工企业联合体,组建以六盘珍坊、金厚粮油为主的胡麻油精深加工联合体,着力提升小杂粮、糜子酒、胡麻籽油、牡丹籽油等精深加工能力。提升畜禽加工能力。建设1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支持企业制定肉牛肉羊屠宰排酸、精深加工、真空包装、速冻等技术规范,引进肉牛精细化分割技术,生产研发不同部位牛肉产品,推动高档牛排、特色羔羊及肉产品熟食加工。提升果蔬加工能力。支持果品企业、蔬菜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引进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新工艺,支持蔬菜面包、蔬菜面条等产品开发。提升饲草加工能力。以草业协会为桥梁,全面推广全株玉米窖贮、包膜青贮等新技术,加大植物蛋白饲草料开发力度,着力提升草捆、草粉、草颗粒等加工能力。
四是调长产业链条。坚持全产业链谋篇布局,打通生产、加工、销售、品牌产业链条,构建以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上下游紧密协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大农旅融合产业。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拓展农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布局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等乡村新业态,推动农业从生产走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智慧农业升级。实施智慧农业建设行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加快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认养农业等业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加快培育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村电商服务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区内外中心城市建设六盘山特色农产品外销窗口,加盟全国性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建设“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设地方特色馆,推动特色农产品“线上”交易。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擦亮“六盘山”系列生态农产品金字招牌,集中打造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认知度高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挖掘一批具有红色旅游和传统工艺的“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宣传、展示和推介活动,全面构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品牌”一体化推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