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行业新闻

多位国医大师齐聚梅州留隍 论道中医药传承创新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1-17

央广网梅州11月16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为期三日的首届“中医药传承创新(梅州.留隍)峰会”今日闭幕,多位国医大师齐聚梅州市留隍镇,围绕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走出去”等话题,出谋划策、贡献才智。峰会由梅州市政府、广东省中医药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新南方中医研究院共同主办。

  与现代科技融合 

  以创新谋发展

  广东,一直是中医药强省,中医药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多位来自广东高校的国医大师,在峰会期间分享了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思考。

  第二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禤国维认为,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是必然趋势,中医学必须以创新谋发展。

  他举例,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现实,如果仍然固守传统的煲中药方法,会占用大量时间,使很多人难以接受中医药服务,因此中药复方制剂改革前景广阔。

  “比如,把有效的中药复方加工成冲剂、片剂、滴丸等以方便服用;再开发出中药伴侣,可以将中药调整为红茶、绿茶、咖啡、牛奶、水果等不同的口味,以满足不同患者人群的喜好,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度。”禤国维进一步解释。

  同样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周岱翰指出,随着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中医药所面临的状况也在转变。

  从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他观察到,现代人的健康受到不良生活方式和心态的影响越来越大,心脑血管疾病、代谢障碍性疾病等系列慢性病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并且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在周岱翰看来,中医药学一直与时代同发展。例如,针对一些现代慢性病,中医药学中的“因人因时因地”论、天人合一论等早就提出了“治未病”这一观念。

  “中医药人要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认识到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周岱翰强调说。

  首届“中医药传承创新(梅州·留隍)峰会”现场。(央广网发 通讯员蔡烨琳 摄)

  如何“走出去”?

  让中药变成“国际药”

  中医药,传承千年,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过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障碍。

  美国中医公会副会长薛初龙35年前从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辗转英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长期从事中医的临床和教学工作,并最终落脚美国加州。

  在他看来,近几年,中医针灸在美国基本普及的同时,已经进入了优化提高的阶段,但美国中医行业也面临挑战。

  “我的名片上印的是针灸师,而不是中医师。”薛初龙坦言,中药始终在海外没有得到适当的认识和推广,“中医中药是一个整体,针灸只是一个部分。但在美国和其他海外国家是反过来,针灸是主要的,中医中药是可有可无的。欧洲也有这个问题,在欧洲的中医没法使用中成药。”

  对此,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教授指出,要有科学、系统、规范的科学研究做支撑,这也是中医药科学工作者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我最早提出在中医药外科,如针灸、推拿、骨伤,必须在古典医学指导下,在临床医学基础上找出规律、推向国际,这可能是一条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石学敏强调。

  在他看来,真正的中医药科学研究,应该是有团队、有课题、有目标,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研究,拿出成果。“中医对自己的理论做出现代生物学的解释,势在必然。”

  峰会期间参与讨论的专家还包括:第二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孙光荣教授,澳大利亚澳华中医学会会长张翼,首届全国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邱健行,世界中医联合会经方专业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李赛美,珠江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等。

  峰会永久落户留隍

  这个小镇有点特殊

  除了专家的主题演讲、交流外,峰会还选择了梅州留隍作为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峰会”的永久会址,并举行了奠基仪式。

  地处梅州市丰顺县,对这个小镇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然而,只要提起青蒿素,就不得不提到留隍。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而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为主的团队,第一个临床证明了青蒿素有效,成功治疗疟疾。”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教授在峰会期间特别指出,“广东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石学敏提到的李国桥教授,被誉为开创了“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先河,其带领的科研团队与新南方青蒿药业共同研发出第四代复方青蒿素“粤特快”,而青蒿就是在这里种植的。

  目前,该县的青蒿育种示范种植面积每年都保持在1000余亩。十余年间,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大型青蒿产业种植基地,生产的抗疟疾药物走出国门,对帮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部分疟疾流行的国家抵御疟疾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