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联新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 “北中医”)在北京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各自专业领域的资源与优势,推动传统中医学与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医疗技术的结合与创新;促进大学、医院与企业“产学研医”协同发展;利用智慧医疗技术提升中医诊疗和中医服务质量与效率,建立数据支撑的中医智能辨证论治诊疗系统,建设覆盖北京中医药大学各附属医院及医联体的“智慧中医院”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陶晓华副校长与联新常务副总裁孟庆君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常务副院长与联新董事长兼总裁朱双全等领导共同见证签约。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全国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同时也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北中医的创建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被誉为中国中医药领域的首善院校和最高学府。北中医现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国医堂中医门诊部及16家临床教育基地医院。
签约会上,双方就未来合作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希望能运用好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的双重优势,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独具特色的信息化平台,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校长在会上说道:“我们一直有个很好的愿望,希望结合先进的科技技术,让中医药古老的医学散发新时代的光芒,让中医药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数据和知识,变成医生能够驾轻就熟的知识。北京中医药大学秉承着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就是要海纳百川,让好的技术跟我们的医学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最终惠及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联新董事长兼总裁朱双全发言道:“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患者更需要明确诊断下的康复治疗,中医的有效性变得无比重要。将中医临床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深度结合,向未来的前沿方向发展,将会在全世界大放异彩。联新非常期望能和北中医体系下的各医院进行合作,建设具有标杆性的中医信息化平台。”
联新作为一家智慧医疗企业,此次与北中医的战略合作,将会为中医的发展带来哪些创新点?
据了解,当前阶段联新主要通过智能护理、风险主动发现、智能辅助诊疗、药品管理等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应用,实现医护患数据的互联互通,提升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
风险主动发现——既病防变
《素问·阴阳应象论》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既病防变是治疗上的预防措施。凡疾病的传变,一般都是由浅入深,并可由这一脏腑,传至另一脏腑。所以,疾病发生后,则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
生命体征是用来判断病人的病情轻重和危急程度的指征。联新可通过各类医疗传感器和体征采集监测设备的应用,为观察病情变化提供客观全面的数据,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传统生命体征采集需护士定时测量记录,异常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发现。通过智能监测设备,可以准确连续获取患者的体征数据,智能分析患者的体征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及时识别“潜在危急重症”患者,尽早进行高效合理的治疗干预,让潜在危险都“扼杀在摇篮中”。
病情特殊、要求卧床的患者,可采用非接触式体征监测系统进行管理。对于压疮等高风险的患者,系统可对其床上活动进行监测,并根据结果给予个性化的翻身管理。当患者出现离床的情况,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护士可及时干预,既很好地监测术后患者,又大大节省医护人员的精力。
联新产品在北中医附属医院的应用场景
从医嘱下达、输液配药到执行的全流程监控,对输液进程、异常情况都可以及时提醒,护士及时进行处理。医护人员根据输液情况动态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主动提供护理服务 ,及时为患者配药换瓶拔针,患者可以安心休息。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护理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智能辅助诊疗——经验传承
名老中医经验是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可以培养一批具有技术专长的中医临床人才。传统的文件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如何高效、全面、完整、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人可以学习和传承,是中医传承面临的一大问题。
通过使用联新的辅助诊疗产品,医生可床边录入患者信息,并根据病情发展当即开出检验、检查、治疗和其他医嘱。深度挖掘医疗数据,分析患者档案、评价药品疗效、预测疾病风险,建立名老中医个体化辨证论治规律体系和辅助诊疗决策模型,使基层年轻医生可以在临床随时学习和借鉴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升中医诊疗水平。
智能护理——整体护理
中医护理在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
护士站的智慧病房信息交互平台显示屏
患者的病人体征、护理记录、医嘱信息、输液信息、药品情况整体呈现在护士站大屏幕上,让护士可以随时查看关注患者的信息,关注病情变化情况。联新智能护理业务系统“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对危急重症的提前干涉、护理流程的标准化处理等功能,实现患者护理全过程的闭环管理。
移动护理工作站
患者入院后,个人信息形成二维码,置于患者手腕带,使其具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唯一性作用。护士通过临床移动终端NDA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确认患者的身份。通过快速扫描核对,代替原来手工录入。在患者床旁即可通过移动护理工作站搭载的护理软件进行医嘱核对、医嘱执行、药品核对、护理文书录入、标本采集、健康宣教及交接班记录等工作;护士还可以利用移动护理工作站对患者开展个性化中医知识宣教和康复指导。通过床头显示屏随时查看每一位患者实时更新的病情变化数据,集成了患者呼叫功能,可以实时显示患者基本信息、风险提示和特殊护理内容等。
药品管理——精细化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中医药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制定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
病区智能药品管理系统的操作柜机
中成药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联新病区药品智能管理系统的柜机放置在各个病区,平时处于锁闭状态,使用人员必须通过面部识别、指纹、密码登陆后才能进行操作,根据用户身份不同对应的权限也不同,确保只有被授权人员才能进行药品操作,其它无关人员无法接触药品,系统同步对接HIS系统,遵从医嘱用药,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在出药时保证近效期优先,同处方的药品批次一致。并且可以精准跟踪药品流通环节中的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