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新闻 深度观察 政策解读 国际交流 中医养生 绿色植保 生态养殖 产品技术 成果展示 示范基地 会员风采 专家在线 中医农业大讲堂

行业新闻

“新农人”邱凯:让养蜂变得“更有趣”

来源:未知   作者:曦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3-25
出生于浙江湖州长兴县畎桥村的“85后”邱凯,是当地有名的“蜂二代”。2013年,他在父亲的影响下返乡养蜂,距今已整整10年。10年间,他多次改良养蜂模式、创新养蜂技艺、开发多维度蜂蜜产品、实现产业联动发展,用一个个“金点子”推动养蜂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邱凯来说,蜜蜂可谓是最熟悉的伙伴。“到今年,父亲已经养了40年蜜蜂,比我的年龄都大。从小到大,蜜蜂一直陪伴着我。”邱凯说。耳濡目染下,他也掌握了一些蜜蜂养殖技术。小小的蜜蜂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也是他家最甜蜜的事业。

 

 

返乡钻研养蜂技术

 

 

 

高中毕业后,邱凯决定凭本事到上海闯荡一番。在上海,他领略了大城市的繁华,打开了发展农业的另一种思路,同时也体会到了大城市生活的不易。2013年,邱凯决定返回湖州和父亲一起养殖蜜蜂。

 

 

 

虽然从小就和蜜蜂打交道,但想养好蜜蜂却是另一回事。在父亲的指导下,邱凯开始系统地学习养蜂技巧,他很刻苦,每天就差抱着蜂箱睡觉了。“以前看父亲养蜂,感觉没什么难的,直到自己上手学了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讲究。从某个角度讲,蜜蜂就像人一样,蜂农要随时观察它们的身体状况,还要做好疾病预防、环境管理,保障好食物等工作。那段时间我挨蜇的次数,甚至比以前一年都多。”邱凯回想当初学养蜂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

 

 

 

养好蜜蜂,父亲是好手、能手。邱凯深知自己很难超过父亲,但他也有父亲不具备的优势。

 

 

 

邱凯刚回到家乡时,家里有200多个蜂箱,稳定有余,潜力不足。邱凯说:“父亲一直采用传统的养蜂模式,产出的蜂产品简单包装后直接售卖,或者提供给合作的医药公司,价格低还没什么议价权。一斤蜂蜜只能卖30多元,一大桶只能挣到几百元钱。”看着父亲辛苦忙活一年,蜂产品质量很高却一直卖不上价,邱凯决心改变传统养蜂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代化的养蜂模式不能像传统模式那样‘闭门造车’,应该增加和消费者以及其他行业的联动,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通俗一点说,就是让养蜂变得‘更有趣’,让消费者在吃好、玩好、体验好的情况下购买我们的产品。蜂农不仅可以依靠蜂产品获利,还能发展蜂旅、蜂疗等,将蜂产品的产业链进一步延长。”邱凯阐述自己的养蜂理念时,思路格外清晰,让养蜂变得“更有趣”也是他这10年来一直坚持的。

 

 

 

让养蜂变得“更有趣”

 

 

 

邱凯想起在上海时,看到城里人养什么的都有,除常见的猫狗以外,还有宠物猪、宠物兔,甚至宠物蜘蛛。那养宠物蜜蜂是不是也可行呢?想让蜜蜂宠物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大且笨重的蜂箱。

 

 

 

从设计到组装,邱凯反复实验,独创六边形蜂巢箱装置。装置只有小汽车方向盘大小,边长尺寸为31.5厘米,上半部分可以生产蜂巢蜜(蜂巢蜜是蜜蜂采集花蜜并完全酿制成熟的封盖蜜脾,而蜂蜜则是从蜜脾上分离出来的粘稠液体),下半部分放置巢皮供蜜蜂产卵,顶部有饲喂口方便给蜜蜂喂食,侧边有出蜂口方便工蜂外出采蜜。在家中养蜂时,出蜂口可以用一根橡胶管连接到室外,安全又方便。“出蜂口工蜂可以随意进出,但蜂王不能通过,这个细节困扰了我好久。最后竟然从天宫二号对接报道中获得了灵感,完成了设计。”邱凯自豪地说。

 

 

 

邱凯设计的六边形宠物蜂箱携带方便、美观实用,可挂在客厅、办公室、走廊作装饰品。学生或蜂农也可以通过透明管道观察蜜蜂采蜜、采粉过程,有助于科普宣传。蜂箱小巧精致,人们可以提着蜂箱去野外放蜂,授粉、采蜜一举两得。但在家养宠物蜂有一定的风险,邱凯会提供简单的培训,让消费者了解蜜蜂习性,以免被蜇。到目前为止,宠物蜂已经销出800多箱。不仅如此,邱凯还和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培育功能与常规蜜蜂相同但不蜇人的蜜蜂。相信不久的将来,“宠物蜜蜂”会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除了改变养蜂模式,邱凯还开了一间蜂蜜专卖店,包装后的蜂巢蜜卖出了高于收购价十几倍的价格。

 

 

 

养蜂也要“看天吃饭”

 

 

 

养蜂10年来,最让邱凯忧心的当属极端恶劣天气。2015年,邱凯的养蜂事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台风过境,苦心经营的大半蜂箱瞬间毁于一旦,蜜蜂四散而逃。“当时真的很艰难,我刚回乡没两年,养蜂产业正在上升期,用钱的地方很多,好在还给我留了一半。”谈及当年的囧境,邱凯苦笑连连。

 

 

 

天灾无法避免,能做的只有咬紧牙关继续往前走。邱凯说:“一半蜂箱毁了也就毁了,多说无益,只能咬紧牙关扛下来。为了继续发展,我当时是‘上下请示,左右逢源’。”台风过后,邱凯详细梳理损失,联系临城镇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补贴和项目支持,同时自筹资金,贷款、借钱,多渠道发力,终于渡过难关。

 

 

 

在这之后,为了防患于未然,邱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给蜜蜂买了保险,虽然很难做到全额赔偿,但总能挽回一些损失。虽然做了很多准备,但天灾总会发生。2022年春天,突然的降温让许多蜜蜂死在了采蜜的路上。邱凯有些无奈地说:“酷暑、寒霜、暴雨,天灾我们无法避免,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减少损失。”

 

 

 

创新养蜂模式

 

 

 

在减少天灾影响的同时,邱凯没有忘记发展自家的养蜂产业。他深知,只把蜂产品当作初级农产品售卖,永远卖不上高价,必须加深开发,提高附加值。为此,他先后开发了蜂胶牙膏、蜂蜜手工肥皂、蜂毒贴等。

 

 

然而,邱凯脑海中层出不穷的“金点子”需要更专业的农学知识来支持,他深感学历的不足。于是,邱凯抽出时间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深入探索蜜蜂的奥秘。同时,他和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产品。为了学习别人的养蜂经验,近至福建、北京,远到韩国、意大利,都留下了邱凯访学的足迹。“当今时代对养蜂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高素质农民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邱凯说。

 

 

在产品销售上,邱凯也采取了更现代的销售模式,不再拘泥于和固定的采购商合作,而是开辟电商渠道,在线上投入广告。邱凯说:“都说养蜂是传统行业,但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是不能转型的呢?我们投入广告,不仅为了销售,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年轻人关注养蜂产业。”同时,他秉承让养蜂变得“更有趣”的理念,牵头建立长兴“蜂情小镇”:设有种蜂培育长廊10条、各式蜂箱1000余个;还有培训教室、风情小屋、手工皂制作室等;每年承办长兴县蜂旅文化节,对接当地旅行社,由旅行社带游客到“蜂情小镇”,现场可以采收蜂蜜、品尝蜂蜜、制作蜂蜜肥皂等手工艺品,让游客玩得好、吃得好,最后再推广产品,游客也更容易接受。

 

 

 

同时,邱凯坚持开办“养蜂培训班”,由父亲传授养蜂技术,自己则教授先进的养蜂理念。“培训班学员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许多人慕名而来,甚至还有外国的学员在我这上过课。来自各地的学员口口相传也是非常有效的广告,因此我们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谈起自家开办的培训班,邱凯难掩自豪之情。

 

 

 

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养蜂事业中

 

 

 

凭借销售种蜂王、蜂蜜产品等,邱凯效益最好的一年销售额达千万元。“不过,没多久新冠肺炎疫情就来了,我们镇的旅游业瞬间低迷,销售量也大幅下滑。”回想起养蜂产业刚步入巅峰就又遭遇打击,邱凯不由得叹气。

 

 

 

疫情何时能彻底过去,邱凯心里没底。但逆境中他转变思路着力开发“数字蜂箱”,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蜂产业。“能掌握蜂箱内部情况,及时应对突发问题,养蜂就成功了一半。而数字蜂箱,可以实时监控蜂箱内部的温度、湿度等,如有异常会及时报警。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养殖蜜蜂的门槛。现在,数字蜂箱的各个功能正在逐步完善。”邱凯说。

 

 

 

邱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感谢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年轻人的机遇”。经过不断地投入、翻新、改建,现在他的“蜂情小镇”已成为占地1.5万平方米,集种蜂养殖、休闲娱乐、直播带货多维一体的新潮网红打卡地。邱凯不但通过养蜂带动周围农户增收,更开拓了当地旅游业态的积极发展。近年来,邱凯一直积极对接低收入农户,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养殖技术培训、免费提供种蜂王、保底收购蜂蜜等措施,保证农户养蜂获利,走上“甜蜜”致富路。他自己更是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市县科研项目12项,拥有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发表论文12篇。

 

 

 

如今,邱凯正继续发掘更多优质的蜂蜜产品,创新养蜂模式。他说:“养蜂不是夕阳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蜂产业一定会迸发出新的能量。”

 

 

 

终审:吕通义

 

 

审校:杨 茗 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


(责任编辑:曦元)

Copyright © 2012-2018 中医农业网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17061680号-1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