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普惠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合作社为基础,从资金、品牌、科技等方面,为“新农人”提供产业发展支持,助力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户可持续增收。
在平安普惠、当地政府部门、银保监会挂职干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力支持下,在西北地区累计培养了以杨和平为代表的5位骨干团队,并带动本村和周边200农户务工和就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016元。
退伍军人杨和平:土里藏着金元宝
“像我们这种没有文化的人,走不出家门,挣不了一分钱,要不是杨和平录用我们夫妻俩到他的基地干活。我们这几年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了”。说起杨和平,陈进山夫妇满怀感激。
宁夏以南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因浓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和秀丽风光,享有“陇上绿色明珠”的美誉。但复杂的地形地貌,加上气候变化多样,也造成了当地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长期缺乏特色支柱产业。
这一切,都被退伍军人杨和平看在眼里。2011年,他重返故土,利用在外打拼积攒的经验,先后成立了涉及影视文化、快递、电商等多个领域的公司,同时琢磨着如何提振农业生产,带领乡亲们在土里刨食。
面对当前农村现状以及和政常年多雨、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的优势条件,他脑海中浮现出一条能够带动乡亲们致富的路子——整合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源,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2018年,杨和平在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参加完一次职业培训后,他立下了创业目标:做水果玉米种植。
说干就干。同年9月,他成立了甘肃中邦美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紧接着四处奔走,在半年内流转到土地来建设水果玉米种植基地。
杨和平 和政县中邦美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该合作社由平安普惠捐赠支持)
2018年合作社成立一开始,杨和平就优先雇佣贫困户,新营乡大沟村的陈进山夫妇是获益家庭之一。“一家富,不算富,集体富才是富。我要尽我所能带着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致富。”这是杨和平经常念叨的一句话。随着生产规模扩大,他吸收了包括陈进山和魏贵英等贫困户就近在基地就业,摘玉米的时节,季节工就达400多人,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家庭的生活困境。
本钱有了,肩头的担子却依然沉重。基地开张的第一年,亏损高达40多万。事后杨和平总结发现,对电动式播种机的操作生疏,及其导致的玉米种子发芽率和品质滑坡是主要祸根。
从那以后,不论人员分配还是生产标准的制定,他都盯得更细,试图通过更为科学的综合植保措施,给产品质量把好关。
2020年中,平安集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启动“新农人”扶持计划,在西北地区优选一批致富带头人,给予资金、品牌、科技上的扶持。
自2020年9月“新农人”扶持计划项目介入以来,在当地政府部门、银保监会挂职干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平安普惠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合力支持下,培养了以杨和平为代表的5位骨干团队、12名农机手,向500余人次开展了10余次水果玉米生产技术培训;进行了对合作社组织的优化、购买农机具,完善了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建设、仓配中心配套设施;流转了1050亩水果玉米示范基地,带动本村和周边200农户务工和就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016元。
“硬核”帮扶新农人:乡村振兴领头雁
2022年6月20日,杨和平来到浙江,参加由平安集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浙江大学联合举办的“新农人”培训提升计划。
“从合作社组织建设到生产品控,从供应链流通到市场推广,我们提供一个全链条的系统性的帮扶模式。”“新农人”扶持计划工作人员表示。
“我文化知识本来就不多,这几年创业后,更感觉完全不够用,所以一有到外面看看的机会,我就很珍惜。”在“新农人”培训提升班的课堂,左林斌开心地说。
三排左五为杨和平
杨和平不给自己设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帮助村民发家致富的“新”思维、“农”气息、带头“人”特征,是“新农人”计划最好的体现。返乡创业潮的背后,是一张张沉稳而有故事的面孔。他们以满腔热血,让硬核的曙光把田垄漆成金色,为乡村振兴找到了面向未来的引擎。
新农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项目
针对欠发达地区乡村创业人才匮乏问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9年发起新农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项目,汇聚科研院校师资力量,创新合作机制,通过课堂教学、点位实训、公益创投、市场扶持等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赋能培育体系,提升乡村创业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截至 2021 年,项目惠及 10 省(直辖市、自治区)20 余县(市、区)。2021 年主要开展了 6 场集中培训、3 场区域培训、10 余场社区培训,累计培训 844 人次。12 个常态执行合作社涉及 7 省(直辖市、自治区)12 县(市、区),项目惠及农户数达 2,602 户,其中社员户 601 户,受益 8,591 人(次)。项目建立品控管理核心基地 3,430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