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4.--1980.12. 毕业于昆明地质学校地质调查专业,1980.12.--1982.2. 昆明地质学校矿床教研组工作,1982.2.--1984.12. 成都地质学院获矿床学硕士学位,1884.12.--1985.9. 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工作,1985.9.--1986.8. 上海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进修德语,1986.8.--1989.3. 德国海德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88年12月获矿物学博士学位,1989.3.--1990.4. 成都地质学院矿产系工作,1990.4.--1992.6. 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作博士后研究,1992.6.--1995.3. 成都地质学院工作, 1994年12月晋升教授,995.3.-1999.10 中国科学院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中1996年1月-7月在日本东北大学研修现代分析测试技术,1999.11-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先后在云南、四川、浙江、贵州、广西、湖南、西藏、内蒙、河北、甘肃、山东、广东、陕西、山西、新疆、云南、辽宁等地研究金、锑、钨、铜、铅锌、磷、铁、砷等元素的热液型和沉积型矿床。主要研究与大陆地壳中-酸性岩浆热事件有关的流体成矿作用和与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盆地流体成矿作用(尤其是我国南方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攀登项目专题、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课题等研究课题20多项。2001年以来主要开展大兴安岭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矿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有关成果受到国家领导人、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内蒙自治区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的关注和高度评价。